16年,我终于将他们的故事,印成了书 !
发布时间:2025-09-03 11:18 浏览量:2
大家好,我是刘霞。
今天的内容和以往不一样,要跟你们说个“迟到”的好消息——等了16年4个月零4天,这些老兵和烈士的故事,终于印成了书。
书名一本叫《最可爱的人》,写战争中活下来的老兵,一本叫《我家有烈士》,记录再也没有回家的先烈。
这不是什么“精心策划”的出版计划,纯粹是命运推着一步一步走到了这儿。
对书的期待,除了我,肯定还有很多一路支持鼓励我的读者,先一睹为快:
大家可以先猜猜咱们一直追的这些故事,哪些最先变成了铅字,以及他们呈现的新样貌。
今天,我想用最短的时间,讲讲这16年4个月零4天,以及这两本书出版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它是命运的安排,更是绝境中的一束光。
采访抗战老兵,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只打算尽一名记者的职责,帮帮深陷困境的老人。然而回过头一看,命运被一种未知的力量牵引前行,已和这些人和事紧密相连。
2009年4月28日,我遇见第一位抗战老兵,他的眼睛里没有“英雄”的光,只有对我这个年轻记者怯怯的乞求:他想要回家,想要一张中国身份证。
开始我没有多想,报道写了就写了,老兵能帮一个就帮了。可我记录得越多,越发觉不对劲:
我无数次在倾听中泪目,在他们的讲述中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真实的战争故事,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是我们这个民族带着温度、弹痕、弥漫着硝烟的真实历史。
他们或许不是英雄,但他们坚守了做人的底线,自始至终,都把家国放在了第一位。
翻山越岭寻访到的老兵,他满心欢喜,说谢谢县大爷关心
到2015年9月3日,我所记录的抗战老兵已达千人,其中还有代表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广场的阅兵车,接受国家给予的至高荣誉。
欣喜之余,我和报社同事分门别类,将百余万字的稿件整理出来,满心欢喜递交出版社,这才发现,那扇刚刚打开的窗口关上了。
同时,报纸迎来了寒冬,曾经一起并肩作战、一起记录历史,心怀理想的同事,连句正式的告别都没有就风流云散了。
我也决定离开,转身去当时刚刚兴起的短视频,那竟然是我工作七八年,收入最高的时期。我和闺蜜还开了传媒公司,承接政务机构新媒体的内容传播服务,我们甚至计划接下来开家酒吧,打造“你有故事我有酒”的浪漫文艺女青年生活。
那段时期,我虽然暂停记录老兵故事,但依然是一名关爱老兵的志愿者。在一些时间节点,或老兵活动,也会拍一些老兵的短视频,视频流量很好,但总觉得不得劲——比起短视频碎片化的表达,我更倾心层层推进、呈现老兵曲折生命历程的文字故事。
一年后,一位有影响力的关爱老兵公益人找到我,说要做一家新媒体公司,靠商业模式支撑,把这些精彩的真实战争故事都记录下来,将来出书,拍电影,要让这些故事成为经典,永世流传。
当然,他还说,赚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开酒吧什么时候都可以开,但这些故事现在不记录,就没有了。
我被他说动了,就这样神使鬼差回去记录老兵故事了。
毕竟我听的那数百个故事,还堵在我的心口,还有那么多老兵渴望的眼神还在等着我。这些老兵的真实战争故事,和我看过的任何二战电影和小说一样精彩,甚至更震撼、更值得流传于世。
于是,我放弃刚刚起步的新事业,从头开始组建采编团队,全身心投入到真实战争故事采写中。
我去看望了烈士母亲,从此走进烈属这个群体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那些精心挑选、用心打磨的好故事只是叫好不叫座,没有出版社敢接,更不可能影视转化,靠内容商业化似乎成了镜中月。公司不得不开始尝试文创、文旅和内容服务,想靠其他业务来维持故事的记录,但依旧难以为继,创始人决定回归他最熟悉的公益,而我决定离开。
那是2019年年末。我以为记录老兵故事的事业到此结束,但命运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之前合作过的一家新媒体公司创始人得知我要离开,力邀我到北京创业。他们有个讲女性安全的自媒体账号正缺主理人,那是一个80万粉丝的号,在垂直领域已经小有名气。同样是做内容,我只是从记录老兵故事,变成记录女性故事,这是我擅长的也是我愿意去做的,唯一纠结的,我是不是要在37岁的高龄“北漂”?
当时到底有多纠结呢,我甚至跑到昆明的一家寺庙去抽了支签。当然,最终说服我北上的不是那支上上签,而是这个公司的魅力,他们有很成功的版权IP变现案例,不仅有图书出版,还有专门的故事影视化中心。
2020年1月5日,我来到了北京。那天雪后初晴,北京的风冷冽得让人清醒。
到北京的第一周,我就以主理人的身份,参加了一场新品发布会。很难相信,我第一次独自站在豪华舞台的中央,竟然是去分享女性安全。按照既定的剧本,我接下来应该是往时尚浪漫的都市丽人去发展。
但我也不知道为何,总觉得这繁华与我不搭,我似乎在寻找传奇励志女性故事的时候,远远没有寻找那些贫穷、衰老的老兵更得劲。
三个月后,我和老板提出了离职,决定回昆明。他和我耐心沟通后,帮我做了一个结论:“说来说去,你不就是想记录老兵故事吗,那你记录呀,我支持你!!!”
于是,在紧锣密鼓筹备了半年后,2020年的8月15日晚上8:15分,“真实战争故事”正式上线。就这样,我又回到记录老兵故事这条道。
这不是命运是什么?但命运从来不会按常理出牌,也不准备让你一帆风顺。
一年半之后,我竟然被网暴了!
原因是我在一期视频节目中讲述了一个95岁老兵的传奇故事,提到这位老兵曾经任职国民党军统。我就这样成了他们口中万恶的“女特务”,几个大V对我口诛笔伐,每天几千条评论冲到后台咒骂我!
我曾护送这个95岁的老兵回到阔别81年的老家
我害怕的不是我被网暴,或者承受不了网上的污言秽语。我担心的是连累到公司,同事们是一群纯粹想做好内容的优秀年轻人,因为遇上我,也想为记录历史尽份力,反而因此遭遇无妄之灾,我良心上过不去。
在艰难的决策后,决定停更“真实战争故事”,我去负责总项目的内容生产,还是记录人物故事,他们的故事依然感人传奇,且更受年轻人喜欢。
按理说,我和老兵的缘分也就到此而已了。但命运再一次展现了其翻云覆雨手。
一位有着深厚军旅情怀、十多年前我采访过的企业家,得知“真实战争故事”停更后,他觉得很可惜,他说:“如果这件事是你的理想,那你就应该自己把控,而不应该交由他人决定生死,如果你还想做,我愿意支持你。”
于是,2023年5月4日,“真实战场故事”停更一年后,得以重启。我又回到记录老兵故事的道路上。
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人生不会有第二次了,在抢救式记录老兵故事的同时,我更想跑通变现的路径。
这些年的教训让我深深明白:只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才能让记录这件事更深入、更丰富、也更持久,于是我开始做短视频、做知识付费,甚至还改编了一部微短剧。
我走进抗美援朝老兵,被她们深深打动
现实是,我又高估了自己。一年多的时间,我在不擅长不熟悉的领域横冲直撞,不仅没有跑通任何一项变现的路径,每天都身处焦虑和惶恐不安中,我害怕辜负任何对我的善意。
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认真地想,我能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毫无疑问,我擅长的还是文字。文字的终极呈现,还得是图书。
而且,当我发现十多年前采访的那些内容,早已在网络上消失不见,我只能去图书馆翻找旧报纸时,我更坚信,让这些故事变成图书,不仅是对我,对所有想要了解真实战争的国人,都非常重要。
但这些故事,出版何其之难。
首先是题材,出版人一看就摇头:这得审到猴年马月,周期太长;另外是记录对象,都是些普通的老兵和无名的烈士,又不是英雄伟人,出版了也没市场。
如果所有的路都被堵死,那我还能怎么办呢?我真的不知道了,眼前一片迷茫。
10年前我还能轻易转身,但现在,16年过去了,我很难再说放弃。我要是放弃,对不起自己的16年,更对不起那么多支持过我的人。
回想起,2020年来北京前夕,我和前同事去徒步高黎贡山,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拔最高的战场,是我无数次在抗战老兵口中听闻的战地名词。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徒步,中途时真的坚持不下去了,但没有办法后退,因为后退的路同样艰难,最后一段路我是反过身跪着下的山。
跪着走完这段路,不是我有多坚强,是因为我无路可退。
当年那些前仆后继走上战场的士兵不正是如此吗?在那积贫积弱的国家,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稍微有点血性的人,除了慷慨赴死也别无选择。
独立与自由,不是抽象的口号,是无数人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生命豪赌。
高黎贡山爬哭了的我
我静下心来,开始整理之前记录的老兵报道,那些我熟悉的老兵,一个个向我迎面走来。他们期盼的眼神,让我一次次鼓足勇气,将选题表递交给出版人,尽管机会渺茫,尽管会碰壁,但我还是想试试,再试试。
显然,大家看到了我的坚持。
就在上月,我们的老作者潘怀英发来消息,他停了一年多,忍不住最近记录了一个老兵故事,他不要稿费,只希望我能编辑,他说:“战争的题材,我觉得只有你发出来的最真实,最符合读者的口味。我写好发给你,望不要拒绝。”
80多岁的他都没有放弃,我谈何放弃?
就在上周,曾经离开的伙伴,说,虽然给其他人做视频收入高,但她还是想回来,因为她认可这件事的价值,要陪我一起战斗。
这不是炫耀,大家的信任让我感动,也更让我深感歉疚。
或许命运并不想我真的无路可走,好就此放弃,于是消息继续传来。
今年8月,一直关注“真实战争故事”的腾讯新闻伙伴,说要让我参加今年久久公益节的演讲,要让“记录真实战争故事”这件事被更多人看到。这一次,我将以讲述老兵故事的身份站在舞台中央。
更让我意外的是,在两位我并不熟悉的出版人牵线搭桥下,两家出版社以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方式,促成了这两本书的出版,他们说,这个速度堪称“中国速度”,之前没有。
而更巧合的是,第一本书CIP下来的时候,是2025年的8月15日,“真实战争故事”上线五周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但,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就像这两本书中的人物,不管是面对战场的极端环境,还是离开战场后一次次历史的抉择,他们都坚守住了自己的理想,站在认为对的地方,哪怕献出生命。
这些老兵和烈士,不是教科书的名字,他们是我们那普通而伟大的祖辈、父辈,是历史中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人”。他们会亲口告诉我们,那一代人经历过什么?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如何爱过、怕过、抗争过、牺牲过。
我想,无论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我们的本质都是一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有我们需要承袭的传统文化,也有我们不能丢弃的民族记忆。
那,记录“真实战争故事”新旅程就从这两本书开始吧。
我希望这些凝结着我和伙伴心血、情感和敬意的故事,能够去到你的身边,下次孩子问到,“什么是战争”,你可以翻开书,告诉孩子,那些真实的人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他们怕过、疼过、想家过,但从未放弃过。
这是同为普通人的他们,和你我,留给这历史最大的敬意。
最后,想跟看到这里的你们说声谢谢:谢谢16年来一路支持鼓励过的朋友,谢谢那些从没见过面却一直给我力量的读者,更要谢谢那些把故事托付给我的老兵和家属,是你们的拒绝遗忘,才给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历史记忆、精神财富。
《最可爱的人》选了12位战争亲历者的真实故事,他们的故事曾感动千百万读者,书中的人物还有3位奶奶健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我家有烈士》记录了淞沪会战、血战台儿庄、 偃师抗战 、淮海战役 、长津湖之战牺牲的先烈,这些亲属珍贵口述,是家事,更是国史!
感谢张翎、 徐剑 、范稳、 余戈 、关河五十州 、南香红六位老师的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