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真是无法无天了!

发布时间:2025-09-27 14:33  浏览量:2

4i来了,4i真的来了——

新娘,西装革履。

新郎,人比花娇。

别怀疑,没打错字,让我们欢迎这对做男做女都精彩的新人

一场幻想中的非传统婚礼,就能看出日剧《灰姑娘的魔法衣橱》的叛逆。

中性自然女和女装大佬,除了处成闺蜜还能有什么别的展开?

春香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高中毕业后,她怀着成为“时尚冷都女”的憧憬来到东京,却发现对于牛马来说,还是运动装最舒适。

直到与都市丽人邂逅,她的生活才出现了更多色彩。

春香向光学习化妆技术,追心仪的男嘉宾,但渐渐发现……

纳尼!我的闺蜜是男的!

大事不妙!我好像喜欢上我的男闺蜜了!

大事很妙!我的男闺蜜也喜欢我!

是的,三句话即可速通这剧的感情线。

虽然剧情稍显俗套,但角色们的精神状态却很超前。

光从未郑重其事地出柜。

他有过男性追求者,也曾对女性产生真挚的好感。

他今天想穿女装,明天想穿男装——服装之于他,从不是区分性别的标签,而是当下心境的外显。

这种性别与性向的“流动感”,并非源于不确定的摇摆,而是一种“万物皆为我所用”的自我认同。

不过,两人恋爱后,光却有意识地减少女装打扮。他怕自己会给春香添麻烦,让春香成为异类。

但春香却一脸呆萌且认真地说:

“不管你是男是女,我都喜欢你。”

说罢,她俯下身,捧起光的脸,在他唇上印下温柔的一吻。

啊啊啊啊好潇洒迷人的白马公主啊……

春香或许不懂得如何区分12种性别光谱,但她天生就拥有不看标签只看本质的视角。

这种不评判、不归类、只看到一个“人”的能力,才是春香最大的魅力。

其实,就像光与春香从不给自己与对方贴标签一样,这对cp也算不上传统意义的4i.

没有“谁必须保护谁”的设定,只是两个灵魂相互吸引的自然状态。

无需迎合,同频的人自会走到一起。

不过,这剧也有自己的大问题——观念看起来很新,细节却很旧

比如非要让春香通过化妆获得自信……明明她中性打扮才是最舒服好看的啊!日本人厕品!

去标签化的叙事和陈旧的惯性思维,恰恰反映了日剧在性别议题上的先锋性与矛盾性——

们日本人真的很神奇……

一边描绘着极致的从众心理,一边又悄然走在了各种XP的最前线!

比起国产剧中天龙人才配谈恋爱的前提,日剧在职业光谱和人性多样化这块做得相当极致,cp人设都相当大胆。女主本是循规蹈矩的半职家庭主妇,年下弟弟的到来,让她找回了生活激情与自我价值。而女主表面看起来懦弱被动,常常流露少女的娇羞,其实她才是关系中的拯救者与主导者。同样是姐弟恋,看完弟弟复仇,再看《贤者之爱》的姐姐复仇+养成。从“你小时候我抱过你”到“长大后你抱住我”,一场跨越二十年的养成游戏悄然展开。

还想看点更大胆的,比如小妈文学

嘻嘻日剧十几年前就玩过了。

《玻璃之家》这段“我盛装出席陪丈夫参加宴会,却和继子逃走了”的名场景,配合这个低清画质来品,莫名更带感了(?)……

你敢信,最后小妈和继子竟然HE了

日剧就是如此无法无天!

悬溺一响,纯爱登场……

如果说以上设定还停留在关系模式的突破,那日剧在性别流动与取向探索上,更是走在了前沿。

并非美剧中的刻意强调,而是以自然的方式融进了日常中,用轻松治愈的方式呈现出流动的性别认同,带点中二带点萌。

虽然主演已塌房,但两男追一男的《大叔的爱》实在是有趣。

50岁的大叔也有少女心,25岁的后辈也可以很狂气,直了33年的男人也可以爱上男人……

只要是真爱,就很美妙,无需向谁证明。

就像1992年的古早神剧《是谁偷走我的心》中,被直女掰弯的原直女说的:

“我喜欢她,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

双女主过于出色,木村拓哉也只能打酱油

女装大佬这个词由二次元兴起,在日剧里也遍地走,当然更正式的说法是跨性别者。

如果说美纪呈现的是跨性别者的成长期,那么《曾经是爸爸的妈妈》拍的则是跨性别者的成熟期。

剧名就能看出这剧的超前程度,还能解锁洼田正孝小哥(《为了N》里的竹马演员)的肌肉女装打扮……

和上面的女装大佬们相比,稍显敷衍了啊喂!

你是谁?请支持泥塑洼田!

当然,成年人的世界里不是只有情情爱爱,对恋爱不感兴趣的性少数群体,也被日剧关照到了。

《不恋爱的两人》探讨了男女相处在性缘关系外的可能性。

可能有人会说,都无性恋了,怎么还拘泥于和别人组建家庭?

因为无性恋者也是人,也会感到孤独,也需要社会支持体系,所以也想建立家庭——一个没有情情爱爱等麻烦事的温馨城堡。

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日剧常给人一种矛盾感:表面上强调规矩和同化,私下却什么玩法都来。

或许是因为,他们的“不给人添麻烦”更像是一种社交默契——

把门关好,个人的事就相对自由。

就像《大叔的内裤穿什么都行》里说的:XP和自我认同就是大叔的内裤!0人在意!

于是深夜剧这类载体,就成了一个安全的窗口。

不必承担催婚催生的KPI,只是平静地呈现那些非主流的人生选择,带来一种莫名的治愈感——

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小小的幸福就好了。

对多样性的包容,在纷杂喧嚣的世界里尤为珍贵。

是啊,并非只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精英或“体面人士”才配拥有爱的权利。

人生也不是只有当上公务员、结婚生子才叫成功。

接受爱的短暂、流动、失序,接受自己的脆弱、渺小与真实的渴望。

推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