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升任县长低调出席女儿高考动员会,却听老师称我女儿不该上大学
发布时间:2025-10-02 00:09 浏览量:7
那句话像一根烧红的铁钎,毫无征兆地捅进了我的耳朵。
我愣在原地,看着台上那个唾沫横飞的班主任,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嗡嗡作响。
就在三个小时前,我还在县政府的常委会上,听着各个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部署着全县未来一年的发展规划。而现在,我像个做贼的,缩在教室最后排的角落里,听着别人宣判我女儿的“死刑”。
我叫林卫东,四十五岁,刚刚被任命为这个农业县的代县长。从乡里的一个技术员,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我靠的是什么?就是读书。我总觉得,这条路,是天底下最公平、最光明的一条路。可现在,我女儿的老师,当着几十个家长的面,斩钉截铁地说,我女儿林濛,不该走这条路。
荒唐,又真实得让人心头发冷。
我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进掌心。那一刻,我不是什么县长,我只是一个父亲,一个被人当众揭开伤疤,无地自容的父亲。
第1章 一场特殊的家长会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妻子苏琴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
“今天女儿高考百日誓师,你去不去?”她端着一碗小米粥,轻轻放在我面前,声音里带着一丝试探。
我正埋头看一份关于春耕生产的报告,头也没抬,“上午有个重要的会,走不开。”
苏琴在我对面坐下,叹了口气,“濛濛其实挺希望你去的。昨晚还问我,爸是不是又不回来吃饭了。”
我的笔尖顿了一下。
女儿林濛,今年十八岁。她上小学的时候,我在乡里当副乡长,整天泡在田间地头;她上初中的时候,我调到县农业局,忙着搞各种试点项目,一周也回不了两次家;等她上了高中,我进了县政府,更是忙得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
算下来,我这个当爹的,连她的家长会都没正经参加过几次。
“让她好好复习,别想这些没用的。”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扎了一下。
“什么叫没用的?”苏琴的声音高了一点,“孩子就指望这点念想呢。人家同学的爸爸妈妈,又是送饭又是陪读,你呢?你这个当爸的,除了问成绩,还跟她聊过什么?”
我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我知道,她说的是事实。
这些年,我亏欠这个家太多了。特别是对女儿,我总觉得只要给她最好的物质条件,让她上最好的学校,就是尽到了责任。我把自己的那套人生信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原封不动地套在了她身上。
“知道了,我会想办法。”我扒了两口粥,站起身,“你跟濛濛说,爸爸支持她。”
话说得轻巧,但一上午的会,我都有点心不在焉。脑子里一会儿是春耕的灌溉问题,一会儿又是女儿那张总显得有些疏离的脸。
会议快结束时,我下定了决心。
“下午的行程,都帮我推掉。”我对秘书小张说。
小张愣了一下,“林县长,下午跟省里下来的专家有个座谈……”
“你跟办公室主任去就行,会议纪要整理好给我就行。”我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
我不想惊动任何人,没让司机送,自己从后门走了出去,在路边扫了一辆共享单车,慢悠悠地往女儿的学校骑。
三月的风还有些凉,吹在脸上,却让我纷乱的思绪清醒了不少。脱下那身板正的夹克,换上便服,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需要时刻保持威严的林县长,只是一个要去参加女儿家长会的普通中年男人。
这种感觉,陌生又有点让人心安。
女儿就读的县一中,是我当年亲手批过扩建项目的。看着崭新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为这个县城的孩子们建了这么好的学校,却很少走进自己女儿的教室。
家长会设在学校的大礼堂,里面已经坐满了人。我找了个靠后的角落,悄悄坐下。周围的家长们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交流着孩子的学习情况,脸上都写满了焦虑。
“你家儿子这次模考多少分啊?”
“别提了,刚过一本线,悬得很!你家闺女呢?”
“也差不多,现在就盼着她最后冲刺一下,能上个好点的211,我就烧高香了。”
这些朴素又真实的对话,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在这一刻,我们的身份都是一样的——高三学生的家长。
会议流程和我想象的差不多,校长讲话,年级主任动员,优秀学生代表发言。冗长,但充满了仪式感。
直到各班的班主任上台,气氛才真正紧张起来。
女儿的班主任姓王,是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看起来很精干,说话语速极快。他先是表扬了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又分析了这次模考的整体情况。
我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想听听他会怎么评价我的女儿。
“……但是,”王老师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我们也要正视一个问题。有些同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也不好,指望最后一百天发生奇迹,是不现实的。”
我的心,咯噔一下。
“我不是要打击谁的积极性,我是要对大家负责。”王老师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台下的家长,“高考确实是独木舟,但不是唯一的路。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硬逼着他去挤,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很可能就是一个三本院校,甚至是专科。”
礼堂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听得很认真。
“四年大学,学费生活费加起来十几万,毕业了,找不到像样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例子,我见得太多了。”
他说着,拿起了一张成绩单。
我的心跳开始加速。
“就比如,我们班的林濛同学。”
这个名字从他嘴里蹦出来,像一颗子弹,精准地击中了我。我看到周围有几个家长,下意识地回头张望,似乎在寻找林濛的家人。
我把头埋得更低了。
“林濛同学,这次模考,总分三百八十二分。”王老师的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一个角落,“这个分数,说句实话,上个好点的专科都困难。”
我感觉脸颊火辣辣地烧了起来。三百八十二分,这个数字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我的脸上。我只知道她成绩不算顶尖,却从没想过,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对于林濛这样的学生,”王老师的声音拔高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论断,“我劝她,也劝你们家长,别在高考这棵树上吊死。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读个好点的技校,学一门实实在在的手艺,比如西点、美容美发、数控机床,毕业出来,比很多三本的大学生都抢手!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负责任的选择!”
“哗——”
他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一阵压抑的议论声。我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或同情,或好奇,像探照灯一样在我这个角落里扫来扫去。
我整个人都僵住了,血液仿佛凝固了一般。
负责任?
这就是他所谓的负责任?当着几百人的面,把我女儿当成反面教材,把她的尊严踩在脚下,然后告诉我,这是为她好?
一股怒火从我的胸腔里猛地窜了上来。我几乎要站起来,走到台上去,大声地质问他,你凭什么这么说我的女儿!
可我不能。
我是林卫东,是这个县的代县长。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如果我今天在这里发了火,明天传出去,就会变成“林县长以权压人,大闹家长会”。
我死死地咬着牙,把那股即将喷薄而出的愤怒,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那滋味,比喝了黄连还苦。
我低着头,不敢去看台上,也不敢去看周围。我只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剥光了衣服示众的小丑,所有的体面和骄傲,在这一刻,碎了一地。
第2章 父亲的影子
家长会什么时候结束的,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脑子里反复回响的,都是王老师那几句冰冷的话,和周围家长们窃窃私语的声音。
我像个游魂一样,混在人群里走出了礼堂。外面,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校园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把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看到女儿林濛和她的同学们站在一起,正低着头,不知道在聊些什么。
我没有勇气走上前去。
我该怎么面对她?是像往常一样,板着脸问她“三百八十二分是怎么回事”,还是……我不知道。
我躲在一棵大樟树的阴影里,像个可耻的者,看着女儿。她穿着宽大的校服,扎着简单的马尾,背影显得有些单薄。她没有哭,也没有和同学争辩什么,只是安静地站着,偶尔点点头。
那份安静,比嚎啕大哭更让我心疼。
一个女孩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递给她一瓶水。她接过来,拧开,默默地喝了一口。
我忽然意识到,在她的世界里,我这个父亲,可能连那瓶水都不如。在她最需要安慰和支持的时候,我却只能躲在暗处,连走上前说句话的勇气都没有。
手机震动了一下,“家长会开完了吗?见到濛濛了吗?”
我回了两个字:“完了。”
然后,我转身,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学校。
回到家,苏琴已经做好了晚饭。见我一个人回来,她愣了一下,“濛濛呢?没跟你一起?”
“她跟同学一起。”我换了鞋,声音有些沙哑。
“你脸色怎么这么难看?会上说什么了?”苏琴解下围裙,担忧地看着我。
我没说话,一屁股陷进沙发里,把头埋在手掌中。那股在学校里强压下去的屈辱和怒火,此刻又翻涌了上来。
我是一个失败的父亲。
这个念头,像毒蛇一样啃噬着我的心。我能管好一个县,能调动成千上万的人力物力去搞建设,却管不好自己的女儿,甚至不了解她内心的痛苦。
苏琴在我身边坐下,轻轻拍着我的背,“到底怎么了?是不是老师说濛濛了?”
我抬起头,看着妻子担忧的眼神,再也绷不住了。我把家长会上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苏琴听完,沉默了很久。
她的眼圈也红了,“这个王老师,怎么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么说孩子……濛濛心里该多难受啊。”
“他不仅仅是说了濛濛,”我一拳砸在沙发上,声音都在发抖,“他是在否定!否定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否定孩子的前途!”
“卫东,你先别激动。”苏琴握住我的手,“濛濛的成绩,我们心里不是没数。她确实……不是那块料。”
“不是那块料?”我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了起来,“什么叫不是那块料?她是我林卫东的女儿!我当年考大学的时候,条件比她差多了,不也一样考上了?是她不努力!是她自己不争气!”
这些话,我吼得声嘶力竭。
我知道,我不是在吼妻子,我是在吼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苏琴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悲伤,“卫东,你这么说,对濛濛不公平。她不是你,你不能把你的路,当成她唯一的路。”
“那你说,她能有什么路?!”我口不择言,“不上大学,去技校学美容美发?我林卫东的女儿,去给别人剪头发?说出去,我的脸往哪儿搁!”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苏琴的脸色瞬间白了。她站起来,往后退了一步,像看一个陌生人一样看着我。
“林卫东,我今天才发现,你原来是这么想的。”她的声音冷得像冰,“你关心的,从来就不是濛濛开不开心,累不累,你关心的,只是你的面子!”
“我不是……”我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辩解都显得那么苍白。
是啊,当王老师说出那些话时,我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愤怒,是屈辱,是“我的脸往哪儿搁”。我甚至没有第一时间去想,我的女儿听到这些话,会是怎样的心情。
就在这时,门“咔哒”一声,开了。
林濛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书包。她静静地看着我们,不知道听到了多少。
客厅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
“爸,妈,你们在吵架吗?”她的声音很轻,听不出什么情绪。
“没有,没有。”苏琴连忙走过去,接过她的书包,“快去洗手,准备吃饭。”
我僵硬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女儿从我面前走过,连一句“回来了”都说不出口。
那一刻,我感觉我和她之间,隔着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
我是她的父亲,但我好像,一点也不认识她。
第3章 无声的晚餐
那顿晚饭,是我这辈子吃过最漫长、最压抑的一顿。
餐桌上摆着三菜一汤,都是我平时爱吃的。可我一口都咽不下去,味同嚼蜡。
苏琴不停地给林濛夹菜,嘴里念叨着:“多吃点,看你都瘦了。学习再忙,也要注意身体。”
林濛低着头,默默地扒着碗里的米饭,偶尔“嗯”一声,算是回应。
我几次想开口,想问问她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想跟她说“爸爸相信你”,可话到嘴边,又变成了石头,沉甸甸地堵在喉咙里。
我能说什么呢?
说“三百八十二分没关系”?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说“那个王老师胡说八道”?可他说的大部分,又是事实。
客厅里,只有碗筷碰撞的细碎声响,和墙上挂钟单调的“滴答”声。
空气沉闷得让人窒息。
“濛濛,”我终于鼓起勇气,开了口。我的声音干涩得像砂纸磨过一样,“今天……家长会上的事,你别往心里去。”
林濛扒饭的动作停了一下。
她没有抬头。
“老师也是为你好,话虽然说得重了点,但……”
“为我好?”林濛突然抬起头,打断了我。
她的眼睛红红的,但没有眼泪。那眼神里,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东西,像是失望,又像是嘲讽。
“爸,你也是这么想的,对吗?”她问。
我愣住了。
“你也觉得,我不是读书的料,应该去读个技校,学门手艺,才不会给你丢人,对吗?”
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把锥子,狠狠地扎在我的心上。
“我没有!”我几乎是吼了出来,“我什么时候说过这种话!”
“你没说,但你就是这么想的。”林濛把筷子轻轻放在碗上,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从小到大,你问过我喜欢什么吗?你只关心我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考得好,你高兴,考得不好,你就拉着个脸,好几天不跟我说话。”
“在你眼里,我不是你的女儿,我只是你用来向别人炫耀的工具,是你面子的一部分。”
“我……”我被她的话堵得哑口无言。
“爸,你刚才在客厅里说的话,我都听见了。”她的声音开始发颤,但她极力忍着,“你说,你的女儿去给别人剪头发,你的脸往哪儿搁。”
“原来,让你丢脸,比我难不难过,更重要。”
说完,她站了起来。
“我吃饱了,你们慢用。”
她转身,走回了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那声轻轻的“砰”,却像重锤一样,砸在我的心口。
客厅里,死一般的寂静。
苏琴看着我,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我坐在椅子上,浑身的力气像是被抽干了。女儿的每一句话,都像锋利的刀片,将我伪装多年的那层“严父”的外壳,割得支离破碎,露出里面那个自私、虚荣又无比脆弱的内核。
是啊,我什么时候真正关心过她的内心世界?
我只记得,她小时候喜欢涂涂画画,把家里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我为此发了很大的火,把她的蜡笔都扔了。
我只记得,她初中时迷上了做各种小手工,被我发现后,我把那些东西都当成“不务正业”的垃圾,全部清理掉了。
我用我的人生经验,粗暴地为她规划了一条我自认为最正确的路,然后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就应该在这条路上奋力奔跑。
我从来没有问过她,这条路,她喜不喜欢,她跑得累不累。
我总以为,我是为了她好。
可到头来,就像苏琴说的,我只是为了我自己的面子。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我在书房里坐了一夜,抽了半包烟。烟雾缭绕中,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父亲。
他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没出过我们那个小山村。他送我上大学的那天,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缝在了我的内衣里,在车站,他拍着我的肩膀,只说了一句话:“卫东,要争气,要给咱家光宗耀祖。”
“争气”,这两个字,像烙印一样,刻在了我的骨子里。
我拼命读书,拼命工作,从一个农家子弟,一步步走到今天。我做到了父亲的期望,我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我以为,这就是成功。
于是,我又把这份“期望”,这份沉重的“争气”,原封不动地压在了我女儿的身上。
我何其残忍。
天快亮的时候,我站起身,走到女儿的房门前。
我抬起手,想敲门,却又迟迟落不下去。
我想对她说声“对不起”,可这三个字,我活了四十五年,好像从来没有对谁说过。
它重若千钧。
第4章 蒙尘的画册
我最终还是没有敲开那扇门。
清晨,苏琴告诉我,林濛一大早就去上学了,早饭都没吃。
我心里堵得更厉害了。
一整天,我都魂不守舍。在办公室里,文件上的字一个个都变成了女儿那双失望的眼睛。下属来汇报工作,我也听得心不在焉,好几次都叫错了人的名字。
秘书小张小心翼翼地问我:“林县长,您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我摆了摆手,让他出去了。
我需要一个人静一静。
晚上回到家,林濛还没有回来。苏琴说她要去同学家讨论问题,晚点回。
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看着女儿紧闭的房门,心里像是长了草。
鬼使神差地,我走过去,轻轻拧开了门把手。
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经过她允许的情况下,走进她的房间。
房间不大,收拾得很整洁。书桌上堆满了各种复习资料,墙上贴着几张明星海报,还有一个高考倒计时的牌子,上面写着“88天”。
一切都和我想象中的一个高三女生的房间差不多。
我的目光,落在书桌下的一个纸箱上。箱子没有封口,露出了一叠画册的边角。
我蹲下身,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那几本画册抽了出来。
画册的封面已经有些旧了,看得出经常被翻动。
我随手翻开一本。
然后,我愣住了。
那里面,画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服装。有穿着飘逸古装的侠女,有穿着繁复宫廷礼服的公主,有穿着时尚前卫的都市丽人……每一张画的旁边,都用娟秀的字迹,标注着设计的灵感来源、面料的选择,甚至还有剪裁的细节。
画笔的线条虽然还略显稚嫩,但那份对细节的考究,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跃然纸上。
我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心里的震撼越来越大。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涂鸦,这是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我看到一张画上,画的是一个穿着改良旗袍的民国少女,旗袍的领口和袖口,绣着精致的兰花。旁边标注着:“灵感来自奶奶的旧衣服,棉麻质地,盘扣要用玉石的,才能显出温润的气质。”
我这才想起,我母亲确实有一件这样的衣服,是她当年的嫁妆。我以为早就被当成旧物处理了,没想到,却被女儿记在了心里,变成了她画笔下的灵感。
还有一张,画的是一套充满未来感的演出服,上面缀满了发光的二极管。旁边写着:“给偶像设计的演唱会服装,灯光暗下来的时候,他就是整个舞台上最亮的星星。”
我这才知道,原来她墙上贴的那个男明星,不仅仅是追星那么简单。
我像一个闯入秘境的探险家,贪婪地看着女儿用画笔构建起来的内心世界。这里有她对美的理解,有她的梦想,有她对生活的热爱。
而这一切,我,这个自以为是的父亲,一无所知。
我甚至,还亲手打压过这份天赋。
我翻到最后一本画册,里面的画风和前面截然不同。
没有了那些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人物,只有一幅幅简单的黑白速写。
画的是一个背影。
一个穿着夹克,总是步履匆匆的男人的背影。
他有时在灯下看文件,有时在打电话,有时只是疲惫地靠在沙发上。
画的下面,没有标注,只有日期。
从初一,到高三。
我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那个在女儿画笔下显得有些孤独和疲惫的背影,眼眶一瞬间就湿了。
原来,在她成长的这些年里,我留给她的,最多的竟然只是一个背影。
她把我拒之门外,却又用这种方式,让我参与了她的整个青春。
画册的最后一页,是一幅未完成的画。
画上,是一个穿着婚纱的女孩,她回过头,正对着画外伸出手。她的身边,站着一个男人,那个男人,穿着一身西装,面带微笑。
画的旁边,有一行很轻很轻的字:
“爸爸,我希望有一天,你能为我设计的婚纱,感到骄傲。”
看到这行字,我再也忍不住了。
一个四十五岁的男人,一个在人前从不轻易流露感情的县长,在那一刻,蹲在女儿的房间里,像个孩子一样,泪流满面。
我错了。
我错得离谱。
我一直以为她在叛逆,在不务正业,在辜负我的期望。
可我从来不知道,她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地爱着我,在渴望着我的认可。
王老师说她不是读书的料,或许是对的。
但她不是废料。
她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只是我,这个最亲近的工匠,却一直拿着一把凿子,想把她凿成一块普通的砖头。
我小心翼翼地把画册放回原处,像对待一件珍宝。
然后,我站起身,走出了房间。
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第5章 老手艺人
第二天,我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应酬,让秘书小张安排了一次“调研”。
调研的地点,是城南的一家老字号旗袍店,叫“苏绣阁”。
小张有些不解:“林县长,咱们最近的工作重心是春耕和工业园区的项目,这个服装店……”
“文化传承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我淡淡地说,“就这么安排,低调一点,不要通知媒体。”
我没告诉他,这家店,是我昨晚在网上查了一夜才找到的。店主叫苏文山,是本地小有名气的裁缝,做了一辈子旗袍,手艺精湛。据说,他也是从职业学校毕业的。
我想去看看,另一条路上的风景。
苏绣阁开在一条老街上,门面不大,古色古香。我让小张在车里等,自己一个人走了进去。
店里很安静,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旗袍,空气中弥漫着布料和樟木箱的混合气味。
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师傅,正坐在窗边,低头专注地缝制着一件衣服。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那双手,稳定而有力。
他应该就是苏文山了。
“老师傅,您好。”我走上前,轻声说。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神平和,“想做衣服,还是随便看看?”
“随便看看。”我笑了笑,拿起一件挂在衣架上的旗袍。那是一件真丝旗袍,上面用金线绣着凤凰,手工极为精巧。
“这手艺,真了不得。”我由衷地赞叹。
苏师傅放下手里的活计,扶了扶眼镜,“喜欢?这件是给我孙女做的嫁妆,不卖。”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您这手艺,是祖传的吗?”我找了个凳子,在他对面坐下。
“我爹是裁缝,但我这手艺,是在技校学的。”苏师傅喝了口茶,慢慢地说,“那时候,都觉得上大学才有出息,去技校的,都是些考不上高中的‘差生’。”
他说到“差生”两个字时,我的心被刺了一下。
“我那时候也这么觉得,心里憋着一股劲。可我们老师傅跟我说,读书读得好,是本事;把一件衣服做好,也是本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用心,把手里的活做到极致,到哪儿都有人敬你三分。”
他拿起刚才那件未完成的衣服,用指腹轻轻摩挲着上面的盘扣,“你看这个盘扣,要用一整根布条,不能断,不能接。缠的时候,松一分,就散了;紧一分,就死了。这里面的力道,书本上教不了,得靠手上的感觉,一针一线地磨出来。”
“做衣服,跟做人一个道理。得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一件旗袍,从量体裁衣,到缝制绣花,快则半月,慢则数月。这性子,也就磨出来了。”
我静静地听着,心里百感交味。
我想到女儿画册上那些繁复的设计,想到她标注的那些关于面料和剪裁的细节。原来,在她喜欢的那个世界里,也有着这样一份需要专注和耐心的“修行”。
而我,却只看到了“不务正业”。
“现在很多年轻人,心都静不下来了。”苏师傅叹了口气,“都想挣快钱,都想当网红。像我们这种老手艺,肯学的人,越来越少了。”
“那您后悔过吗?”我忍不住问,“当年没去上大学,走了这条路。”
苏师傅笑了,皱纹在眼角舒展开来。
“后悔什么?”他反问我,“我靠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把儿子也供成了大学生。我做的衣服,有人穿着去结婚,有人穿着去领奖。我这辈子,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一件从我手里出去的衣服,都对得起我的良心。”
他顿了顿,看着我,眼神变得深邃。
“这位先生,我看你气质不凡,应该是个干部吧?”
我点了点头,“在政府部门工作。”
“那就对了。”他说,“你们当干部的,管着一个地方。我觉得,就跟我们做衣服一样,得知道什么料子适合做什么样的款式。有的料子,硬,挺括,适合做西装;有的料子,软,飘逸,就该拿来做裙子。你非要拿软料子去做西装,那它就站不起来,最后成了一件废品,白白糟蹋了一块好料。”
苏师傅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心中所有的迷雾。
是啊,我女儿,她就是一块柔软飘逸的料子。
我却一直想把她裁剪成一件笔挺的西装。
我错把她的天赋,当成了她的缺陷。
“老师傅,受教了。”我站起身,对着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躬,我是真心实意的。
他点醒了我这个糊涂的父亲。
从苏绣阁出来,阳光正好。我眯着眼,看着老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前所未有的清明。
我知道,那条横在我与女儿之间的鸿沟,该如何去填平了。
回到车上,小张见我神色舒展,有些好奇,“林县长,您跟那位老师傅聊什么了?看您心情好了很多。”
我笑了笑,靠在椅背上,说:“他给我上了一堂课,一堂关于人生的课。”
然后,我拿出手机,
“晚上在家吃饭,我有话想跟濛濛说。”
第6章 河边的谈话
晚饭后,我叫住了正要回房的林濛。
“濛濛,跟爸出去走走吧。”
林濛愣了一下,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旁边一脸期盼的苏琴,迟疑地点了点头。
我们一前一后地走着,穿过小区,来到了附近的滨河公园。正是晚饭后散步的时间,公园里人来人往,很热闹。
我们俩谁也没说话,只是默默地走着。
沉默在我和她之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只是这一次,我心里的感觉,和以往完全不同。
不再是那种不知如何开口的局促和尴尬,而是一种近乡情怯般的紧张。我害怕自己一开口,又会说错话,把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又给说没了。
我们走到一座小桥上,停了下来。桥下,河水在路灯的映照下,泛着粼粼的波光。
“爸,你叫我出来,有什么事吗?”还是林濛先开了口。
我转过身,看着她。在柔和的灯光下,她的脸庞显得格外清晰。我这才发现,我的女儿,已经长成一个大姑娘了。她的眉眼间,有苏琴的影子,但那份倔强,却像极了我。
“濛濛,”我深吸了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声音有些发紧,“爸爸……想跟你说声,对不起。”
林濛的身体,明显地僵了一下。
她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我。在她十八年的记忆里,“对不起”这三个字,大概从未从我嘴里说出来过。
“那天在家里,爸爸说了很重的话,伤了你的心。”我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还有……从小到大,爸爸对你太严厉,总逼着你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是爸爸错了。”
林濛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她咬着嘴唇,没说话,只是倔强地不让眼泪掉下来。
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东西,递到她面前。
那是一个用丝线缠绕的,小巧精致的盘扣,做成了蜻蜓的形状。是我下午在苏绣阁,求着苏师傅教我做的。我笨手笨脚地学了两个小时,弄断了无数根丝线,才勉强做成这么一个。
“这是……”林濛看着我手里的东西,有些不解。
“今天下午,我去拜访了一位做旗袍的老师傅。”我把那个盘扣放在她的手心,“他告诉我,每一块料子,都有它最适合的款式。是我这个当裁缝的,太笨了,一直想用一块做裙子的软料,去做一件硬邦邦的西装。”
林濛低下头,看着手心里的那个小蜻蜓,肩膀开始微微地颤抖。
“爸爸看了你的画册。”
听到这句话,她猛地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
“你画得很好,真的。”我迎着她的目光,语气无比真诚,“那些衣服,都特别漂亮。尤其是那件婚纱,爸爸很喜欢。”
眼泪,终于从她的眼眶里,决堤而出。
她不再压抑,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我伸出手,有些笨拙地,把她揽进了怀里。
这是多少年来,我第一次,这样抱着我的女儿。她的身体在我的怀里颤抖,温热的眼泪,浸湿了我胸口的衣服。
我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就像她小时候,我哄她睡觉时那样。
“哭吧,哭出来就好了。”我的声音也哽咽了,“是爸爸不好,爸爸让你受委"屈了。”
她哭了很久,仿佛要把这些年所有的委屈、压抑和不被理解,都随着眼泪一起释放出来。
等到她的哭声渐渐平息,我才放开她。
“濛濛,”我帮她擦了擦脸上的泪痕,“爸爸想问你,你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对吗?”
她红着眼睛,重重地点了点头。
“那好。”我握住她的手,感觉那只手冰凉冰凉的,“从今天起,爸爸支持你。”
林濛愣愣地看着我,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高考,我们还是要尽力去考。不管结果怎么样,那都是你高中三年努力的一个交代。考完之后,我们就去找专业的老师,好好学画画,准备艺考。国内有很好的服装设计学院,如果考不上,我们就去国外。爸爸砸锅卖铁,也支持你到底!”
“爸……”她看着我,泪眼婆娑。
“爸爸只有一个要求,”我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就像那位老师傅说的,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要做到极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对得起自己的选择,对得起自己的热爱。你能做到吗?”
“我能!”她哽咽着,用力地点头,“我能做到!”
“好。”我笑了,发自内心地笑了,“那我们,就一起努力。”
那一晚,在河边的晚风里,我和女儿聊了很多。
她跟我讲她的设计灵感,讲她喜欢的那些设计师,讲她对未来的憧憬。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
那一刻,我无比庆幸,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固执和偏见,亲手掐灭这束光。
回家的路上,她主动挽住了我的胳膊。
“爸,”她小声说,“谢谢你。”
“傻孩子,”我拍了拍她的手,“该说谢谢的,是爸爸。”
谢谢你,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成功,不是让孩子成为我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她,成为她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第7章 另一场考试
那次谈话之后,我们家的气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餐桌上不再是令人窒息的沉默,取而代之的,是轻松的闲聊。林濛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她会跟我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会吐槽复习的辛苦,甚至会开我的玩笑。
我也不再盯着她的分数不放。下班回家,我不再问她“今天做了几套卷子”,而是问她“今天有什么新的设计灵感吗”。
我给她买了一套最好的画具,把家里的小书房,改造成了她的画室。苏琴也全力支持,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还买了很多关于服装设计的书籍和杂志。
林濛整个人都变了。
她脸上的笑容多了,眼神也变得自信而明亮。虽然每天依旧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但她的状态,却前所未有的好。
她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把它看作通往梦想之路上,必须打通的一关。
用她的话说:“爸,你放心,文化课我不会落下的。再好的设计师,也得是个有文化的设计师。”
看着她的变化,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我接到了王老师的电话。
他的语气很客气,先是问了问我的工作情况,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切入正题:“林县长,关于林濛同学的情况,我想跟您再沟通一下。”
我大概能猜到他想说什么。
“王老师,您说。”
“是这样的,林濛最近的状态……有点奇怪。”王老师在电话那头斟酌着词句,“成绩上,没有太大的起色,但是,整个人看起来,好像……好像不那么在乎了。上课有时候还会画画……我担心,她是不是有点自暴自弃了。”
我能听出他话语里的关心。他或许是个说话直接、方式欠妥的老师,但他的初衷,确实是为学生着想。
“王老师,谢谢您的关心。”我平静地说,“关于濛濛的未来,我们家里已经有了新的规划。她会继续参加高考,但我们不再把这当成唯一的出路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
“林县长,您的意思是……”
“她有自己的梦想,并且很有天赋。作为家长,我们决定支持她。”我顿了顿,补充道,“另外,王老师,上次家长会,谢谢您。”
“啊?”王老师显然没料到我会这么说,有些不知所措,“林县长,您别误会,我那天的话,可能说得有点重,我……”
“不,您没有说错。”我打断他,“您的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这个梦中人。如果不是您,我可能到现在,还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糊涂的父亲。所以,这声谢谢,是真心的。”
这一次,电话那头沉默了更久。
良久,王老师才用一种带着敬佩的语气说:“林县长,我明白了。您……是个好父亲。”
放下电话,我心里感慨万千。
这场围绕着女儿高考的“战役”,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另一场“考试”?
它考验的,不是我的权力,不是我的能力,而是我作为一个父亲的格局和智慧。
我很庆幸,在这场考试中,我没有交出白卷。
高考那天,天气格外晴朗。
我和苏琴一起送林濛去考场。没有“旗开得胜”的红色旗袍,也没有“金榜题名”的殷切嘱托。
临进考场前,我只是像往常一样,拍了拍她的肩膀。
“别紧张,就当是一次普通的模拟考。爸爸在外面等你。”
她回头,对我灿烂一笑,“爸,放心吧!”
看着她走进考场的背影,轻松而坚定,我的心里,一片宁静。
我知道,无论结果如何,我的女儿,已经赢了。
她赢回了自信,赢回了梦想,也赢回了属于她自己的人生。
第8章 前方的路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我们全家都很平静。
分数和我预想的差不多,四百出头,一个普通二本的分数线。
如果是三个月前,看到这个分数,我可能会气得血压飙生。但现在,我只是笑了笑,对正在紧张地看着我的林濛说:“考得不错,比模考进步了。”
林濛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苏琴摸着她的头说:“辛苦了,我的宝贝女儿。想吃什么,妈给你做。”
这个曾经让我们全家焦虑不安的分数,此刻,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因为我们都清楚,真正决定林濛未来的,是另一场考试。
高考结束后,林濛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美术专业课的学习中。我托朋友,为她找了省城最好的画室和老师。
每个周末,我都亲自开车送她去省城上课。看着她在画室里,专注地对着石膏像画素描,对着静物调色彩,我总会想起在苏绣阁里,那个低头缝制旗袍的苏师傅。
她们身上,有种同样的东西——那种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发自内心的虔诚和专注。
这种东西,比任何一张大学文凭,都更加珍贵。
九月,当其他同学陆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林濛也收到了她的“通知书”——她凭借着出色的专业课成绩和作品集,被一所国内顶尖的服装设计学院的预科班录取。
虽然只是预科班,还需要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考核,才能转为正式的本科生,但这对林濛来说,已经是最好的肯定。
拿到录取通知的那天,她抱着我,又哭又笑,像个孩子。
“爸,我做到了!”
“我知道你能做到。”我拍着她的背,眼眶也有些湿润,“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秋天,我送林濛去学校报到。
那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随处可见背着画板、气质独特的年轻人。
在宿舍楼下,我帮她把行李箱搬下来。她坚持不要我送上楼。
“爸,送到这里就行了,我自己可以。”她站在阳光下,对我挥了挥手,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你回去吧,路上开车小心。”
我看着她,点了点头,想说些什么,却又觉得说什么都很多余。
她转身,拉着行李箱,汇入了那片朝气蓬勃的人群中,很快就消失在了我的视线里。
我站在原地,看了很久。
直到一滴雨水落在我的脸上,我才发现,不知何时,天已经下起了小雨。
我没有急着上车,而是撑开伞,在校园里慢慢地走着。
雨水洗刷着路面,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我忽然想起几个月前,在那个压抑的家长会上,王老师说的那些话。
他说,高考是一条独木舟。
他说的没错。
但人生,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有的人选择乘坐巨轮,平稳地驶向既定的港湾;有的人,则选择驾驶一艘属于自己的小帆船,去探索未知的航向。
没有哪条路,是绝对正确的。
重要的是,找到那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航道,然后,扬起风帆,勇敢地航行下去。
回到县里,已经是傍晚。车子经过县一中的时候,我看到学校门口,挂着一条巨大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今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名单。
我放慢车速,看了一眼,然后踩下油门,驶了过去。
我的女儿,她的名字虽然不在上面。
但在我心里,她和那些孩子一样,都是我的骄傲。
回到家,苏琴正在厨房里忙碌。我走过去,从背后抱住她。
“怎么了?”她笑着问。
“没什么,”我把头靠在她的肩膀上,轻声说,“就是觉得,这样真好。”
窗外,雨已经停了,一轮明月挂在天边。
我知道,属于我们家的那场暴风雨,已经过去了。而前方,是更加开阔和平静的海面。
有时候我会想,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是为他们规划好一条看似最安稳的康庄大道,还是放手让他们去走自己想走的路,哪怕那条路上布满了荆棘?
或许,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但至少,我已经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