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赵露思新剧,连护发素都要多按两泵?

发布时间:2025-10-21 22:15  浏览量:2

赵露思真要熹妃回宫了?

《许我耀眼》不知道姐妹们都看了吗。

不同于这两年电视剧“无观众全自动破纪录”、“演员演完全自动升咖”,这或许能成为今年最爆的一部现偶剧。

不仅腾讯站内记录破了又破(目前是25年的年冠,还是都市剧新纪录)。

甚至连女主许妍的穿搭、包包、美甲、妆容、假睫毛都全部加入搜索框热榜,每一个细节都被爱美姐妹们一一拆解。

甚至还有人说,看完《许我耀眼》,激起了她的阔别许久的“打扮欲”。

这或许是因为女主角许妍出场自带一股支棱劲。

精致的穿搭、时刻在线的仪态、柔顺不毛躁的头发,看得人护发素都多用了两泵。

而这种“支棱”,恰恰是过去几年在我们生活中普遍缺乏的特质。

回想一下,大家似乎很久没有如此坦然、理直气壮地追求漂亮了。

理想中的上班:《许你耀眼》中的精致都市丽人。

实际上的上班:班味恶心穿搭。

这种强烈的反差,恰恰让 “经济上行的美” 这个概念迅速流行开来。

经济上行的美,不是松弛感、静奢风,而是一种明晃晃又五彩缤纷的“支棱劲”。

无数人的时尚启蒙《穿prada的女魔头》

网红经济鼻祖@呛口小辣椒

国外媒体也对此做了专题报道,毕竟全球审美降级,连好莱坞都光鲜不起来了。

从宏观角度看,当下大家对美的欣赏更加保守,本质上是社会集体心理在视觉文化中的投射。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低能耗的生存与审美姿态。

那么,今天不妨深入聊一聊:

不同的经济周期,是如何像一只无形的手,塑造了我们截然不同的审美偏好与心理特征?

又为什么,在当下这个节点,我们反而更怀念那些充满“攻击性”的美感?

经济上行期的美人群像和审美特征

一个时代的标志性面孔,往往最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情绪。

昭和时代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

视线拉回到经济腾飞的时代,无论是上世纪末的香港、还是千禧年初的内地,聚光灯下的面孔,都有着某种耀眼夺目的共性。

港姐选举,是香港黄金时代的缩影。

从李嘉欣、袁咏仪到蔡少芬,“港姐”选拔的不仅是公认的美貌,更是这座国际都市的名片。

她们的美,是大众公开欣赏并崇拜的一种极具冲击力、毫不谦卑的美丽

这种极具生命力的审美,与当时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地位密不可分。

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大家对凭借才智、美貌改变命运有着最热切的期许。

港姐,正是这一社会心态的投射。

于此同时,初代国模也即将登上舞台。

不同于近10年模特有着西方审美的影子,初代超模更符合中式审美框架。

马艳丽典雅的东方气质融合现代气息,于娜的气质则更为清新、俊朗,带点文艺气息。

她们没有通过迎合“国际审美”来获得认可,走红更像是其本身的特质与当时大众审美自然契合的结果。

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信昂扬、兼具东方特质与现代感的女性形象的欣赏。

千禧年踊跃的大花们,一人一色,绝非流水线出品。

她们美的表现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不讨好、充满力量感的“攻击性美”。

现在提起“四旦双冰”不仅是对她们作品厚度的肯定,更在于她们是在无人开拓的领域硬生生闯出自己的路

那一代女星身上那股“劲劲儿”的、敢打敢拼的态度,让她们的美升华为一种更为昂扬的生命力

男性也同样。

90年代初的全球经济版图上,美国正走出滞胀阴影,亚洲四小龙势头迅猛,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孕育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帅哥。

不同于现在好莱坞新生代的“五花八门”,他们真的“有美可审”。

国内的男性审美更“正”,偏向于轮廓鲜明的下颌线、锐利的五官等能传递出支配性和进取感的面孔。

除了对人的审美,大家对奢侈品,甚至日用品的审美也倾向于外放、奢华、自信、未来感。

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充满乐观情绪,消费主义盛行,人们敢于冒险,追求财富和享乐。

总而言之,经济上行的美,是一种“扩张型”的美。

它相信未来会更好,鼓励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魅力、展现价值。

这种美,与当时社会整体的乐观、进取的集体心理同频共振。

审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经济周期影响审美观念,本质上是社会集体心理在视觉文化中的投射。

经济繁荣期,人们情绪高昂,偏向于给第二性征明显的面孔投票。

而在经济衰退期,人们转向防御性审美,公众更青睐看起来安全、可共情的面孔。

比如章若楠的甜妹脸,包上恩的无害感。

她们的面部线条柔和,五官量感轻,攻击性弱,传递出一种易于亲近、没有威胁的视觉观感

最近几年火的内娱小生,往往也更具有中性化特质。

气质清秀温润,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攻击性和支配感。

甚至有种脆弱感

对物的审美同样趋向简约、实用,崇尚less is more。

人们开始反感过度奢华的外观,更加注重内在的价值和使用感。

这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财务理性的关注。

审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面镜子,反射着整个时代的情绪、焦虑和渴望。

那么回到文章开头,现在大家为什么又怀念起攻击性美人?

可能是由于,审美除了保守之外,也是向内寻求力量的。

此时,大家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清醒与强大的自我掌控感,大家转而崇拜和向往那些看起来自己能掌控人生的强者。

曾经那些敢闯敢拼的攻击性美人,跨越时代周期,依然“劲劲的”。

经济下行,社会内卷,很多人被迫在工作中、生活中讨好和内耗。

因此,在审美上,人们极度反感还需要去讨好的美。

攻击性美人的不讨好、不取悦,恰恰完成了大众心理上的代偿。

大众将自己渴望变强、渴望破局的心理投射进去。

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某个特定年代的美,而是那个年代所特有的、而我们当下正缺失的感觉。

这就是审美最神奇的地方:它不仅能反应我们是谁,更能反应我们想成为谁。

每一个时代推崇的美,都是那个时代集体欲望的投射,更是生存与梦想的视觉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