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创新长跑,天安数码城携手顶尖智慧引领凤岗产业升级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31 14:49  浏览量:1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林欣禾

从零起步,十年奋斗,成就枝繁叶茂的产业生态。

10月30日,天安数码城第十届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在东莞凤岗举行,以“踏‘十’出发·韧性生长”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界嘉宾与行业领袖,共话时代变革与企业增长新逻辑。

凤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韩俊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发展处处长熊燕琼,香港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天安数码城集团董事、总裁杜灿生,天安数码城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郑洪权,天安数码城集团副总裁、凤岗天安数码城董事、总经理余安定,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郑东扬,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罗必武,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美学发展基金副主任周晓农,当代著名雕塑家、广东创新造型艺术学院院长王韦等领导嘉宾出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地超过500位企业家参加本届大会。

天安数码城第十届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在东莞凤岗举办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极具影响力的科技品牌活动,天安数码城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已走过整整十年,见证了凤岗从制造业基地到智造创新高地的蝶变,也成为湾区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观察窗口。

十年间,大会持续汇聚全球智慧——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自苹果、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世界级企业的高管,以及腾讯、百度、华大基因等中国科创力量,在此共话科技前沿与产业未来。十年间,凤岗天安数码城从最初数十家先锋企业入驻起步,发展至今已汇聚近千家优质企业,形成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森林。

“凤岗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来自深圳乃至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和创业者在此聚集。”余安定表示,凤岗天安数码城将继续深耕下一个十年,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创造新的产业奇迹。

聚焦“四重韧性”,探寻不确定时代的生长路径

十年创新之路,从制造走向智造,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韧性。天安数码城第十届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不仅回顾了凤岗产业转型的十年历程,也以“四重韧性”为关键词,描绘企业在不确定时代的生长路径——以科技筑能、以品牌立势、以健康为本、以经济为纲,在周期波动中稳步向前。

AI虚拟员工公司总裁、原微信安全风控总监、腾讯云解决方案总经理郑立鹏在主题演讲《AI如何赋能企业家,找到新的商业机会》中指出,技术更迭的本质,是一场持续的“赋能”运动。从互联网到微信,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催生出新的商业机会。

“AI的工具就是企业家的钢铁战衣。”郑立鹏说,用AI不是为了被替代,而是为了强化自身。未来不会是AI淘汰企业,而是“用AI的企业”淘汰“不会用AI的企业”。他举例指出,真正通过制冷技术赚到钱的不是专利持有者,而是可口可乐。同样,企业要想在AI浪潮中获益,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用AI工具赋能自身业务,形成记忆和工作流,提升效率与竞争力。

如果说AI赋予企业家面对未来的“科技韧性”,那么品牌战略的建设,则决定了企业能否在长期竞争中稳健成长。

中国战略营销专家、知名品牌咨询顾问小马宋在《从营销和经营的逻辑,看企业如何获得韧性增长》中提出,面对AI冲击,企业最难被替代的是“复杂决策”,即战略。“战略不是让你赢,而是让你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最好的结果。”

小马宋强调,战略的核心在于“建立优势、保持优势、发挥优势”,而持久的竞争力来自企业长期积累的“战略资源”——那些能形成壁垒、难以被复制的独特能力。以戴森为例,其跨品类成功的关键不在营销,而在技术优势——高速数码马达技术构筑了坚实壁垒。他认为,企业的韧性增长,既要提升经营效率,如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也要建立战略壁垒,做“与众不同”的事,从差异化中强化独特优势。

从品牌的韧性回到人的韧性,健康是企业家个人与组织长期发展的底层支撑。

医学科普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薄世宁以《新医疗、新理念、新希望:给当代人的健康建议》为题,带来了医学视角的思考。他指出,人类正处于医学科学爆发的时代,百岁人生不再是幻想,关键在于主动管理健康与拥抱科学进步。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滥情。”薄世宁认为,未来的医学将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让生命更有尊严、更有温度。他呼吁企业家在追求事业韧性的同时,也要关注身体和精神的“韧性资本”。

从个体健康到宏观经济,韧性的逻辑同样贯穿于产业层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百万级畅销书《置身事内》作者兰小欢在《全球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演讲中,从宏观角度解析中国制造业的独特竞争力。他指出,全球制造业的重组取决于三点:中国能否保持制造业优势、发达国家能否回流、发展中国家能否赶上。而中国的最大优势在于“产业网络”而非“产业链”。“中国的产业像一张网,既有规模,又有多样性与灵活性。”

兰小欢表示,这种交织的产业网络使中国在全球供应体系中具备独特韧性——既能快速创新,又能通过“废料互补”实现成本最优。他强调,技术从不回头,全球化也不会逆转,唯有持续创新与互联互通,才能构筑长期竞争力。

兰小欢强调,技术从不回头,全球化也不会逆转

从技术到品牌,从健康到经济,这场大会的四重“韧性”探讨,折射出中国企业在新周期下的共同课题——以创新为骨,以长期主义为心,在不确定中寻找新的确定性。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创新生态迈入深度对接时代

十年前,凤岗还是一座以传统制造业为底色的临深小镇。电子、五金、塑胶、纺织等产业密集,却面临转型压力和空间约束。2015年,凤岗GDP首次突破200亿元,标志着这座小镇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也为创新产业寻找落地空间提供了迫切需求。

同年,天安数码城落户凤岗。这一战略布局不仅为园区注入了创新动能,也成为深莞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桥梁。天安数码城总投资超百亿,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随着一期T5和二期深创谷的陆续建设,园区逐渐形成从电子信息到人工智能、电商、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多元产业的创新格局。

十年耕耘,园区从最初的几十家企业发展到近千家创新主体,超过七成企业来自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接近200家。都市丽人、鸿栢科技、铂特斯新能源等企业成为行业中坚力量,园区内超3万人工作生活,凤岗天安数码城已成为临深区域最具活力的创新聚集地。

在这十年蝶变的背后,凤岗的城市能级也在不断跃升。全镇GDP从213亿元增至41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29家增至283家,常住人口超过60万。近年来,更有1500多家深圳企业落户凤岗,京东、康佳、中集、深交所南方中心等名企接连进驻,深莞产业的“共生曲线”越拉越近。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不仅是对凤岗产业升级的见证,更成为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对接的重要舞台。

大会现场,凤岗天安数码城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共建“AI+智能硬件创新中心”。中心将整合港中深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领域的顶尖科研资源,并整合天安数码城旗下园区的10000+家企业资源,为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供丰富场景与应用需求。

双方还将共建产学研人才实训基地,联合举办“AI+智能硬件创新挑战大赛”,通过校企合作、科研交流和企业实践,实现科研、产业和市场的良性循环。

凤岗天安数码城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共建“AI+智能硬件创新中心”

制造美学也是大会的重要亮点。凤岗天安数码城携手东和工品等企业,打造“天安制造美学园区”,将美学理念融入研发、设计、生产与展示全过程,形成“美学+智造”深度融合的独特体验空间。园区通过汇聚大湾区产业和艺术界顶尖资源,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制造业向智造和创造进阶,成为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制造美学发展的示范样本。

本届大会特别举行“十周年同行人”仪式,向自园区启航之初便一路相伴的首批入驻企业致敬。这些企业从创业初期的“开拓者”,成长为凤岗科创生态中的“中坚力量”,他们以韧性穿越周期,以创新见证时代变迁,成为园区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十年同行,开拓者已成长为园区产业生态的中坚力量

余安定回顾了凤岗与天安数码城携手的十年,从不毛之地到产业高地,从制造小镇到创新之城,天安的每一次建设,都与凤岗的成长相互成就。“所有的生态圈都是不完美的,在不完美中进步,这才是真正的生态圈。”

十年的积淀,让凤岗天安数码城从制造热土成长为创新高地。十年的探索,也让企业创新生态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思想交流与产业孵化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凤岗天安数码城正以科技、人才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开启又一个充满可能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