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芳菲7周年时光报告|从场地,到场景,再到场域~
发布时间:2025-09-10 19:07 浏览量:1
在很多人眼中,时光是变老的证据,但在十里芳菲村民的眼中,时光却是最好的造梦师。
它,不仅可以让一棵千年古樟焕发新芽,更能让一个个凋敝的村落完成从物理空间到生活场景,再到精神场域的华丽蝶变,成为许多人生活向往的模样。
7年,2500多个日夜
十里芳菲从一颗种子
到花香满径蓬勃绽放
建筑——从“匠心构筑”到“时光包浆”
植物——从“植木栽花”到“自然共生”
场域——从“一村芳菲”到“村落集群”
产品——从“一夜停留”到“沉浸难忘”
客人——从“过夜游客”到“亲友回村”
社区——从“独自运营”到“开放生态”
文化——从“活动策划”到“节庆IP”
品牌——从“行业新星”到“美学标杆”
当第一艘小船载着梦想驶入西溪湿地深处,没有人能确切知道,十里芳菲这颗"度假式村落"的种子将会如何生长。
如今,答案却都已经写在了各个村子的清晨第一缕阳光里,在村民整理花圃时哼唱的小调里,在客人手捧咖啡凭栏远眺的微笑里。
2500多个日夜,时光不仅没有让十里芳菲褪色,反而通过持续的空间营造、场景创新和场域升华,让村子里的生活愈发鲜活、丰满、温暖。
01 Part
从“匠心构筑”到“时光包浆”
建筑因生活而温暖
"村落的美不是生活之外的表演,不是泥瓦匠堆砌出来的,它是人们在这里长期生活活出来的,石头会包浆、木头会变色,植物在大自然的推动下会慢慢回收,你会发现建筑在慢慢变小。"这是十里芳菲创始人张蓓始终秉持的理念。
所以,在十里芳菲每个村子的修复设计之初,我们都会最大程度保留原建筑的形态和风貌。
那些历经百年的原木结构、壁板、门头石、藻井、元宝窗,不再是当地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融入了村落日常生活的温暖存在。
常年负责村子里维护的万能工师傅说:“好的木材就像好酒,时间越长越有味道。”
曾经崭新的建材如今也早与环境融为了一体,青石板被脚步磨得温润发亮,木材因日晒雨淋泛出金黄的色泽,铜制门把手也因无数次握手而闪闪发亮,与周围形成迷人的对比。
七年下来,这些建筑已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仿佛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般,熟悉十里芳菲的客人们常常笑称这是"幸福的包浆"。
02 Part
从“植木栽花景”到“自然共生”
植物因信念而繁茂
因为十里芳菲是花神的道场,村民们由衷的笃信:在村子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得到花神娘娘的祝福。
村子里的花神庙
所以,村民们也会竭尽所能,让每一件来到村子里办的人生大事成为人生无法忘记的珍贵时刻。可能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吧,村子里的植物总是长得格外的好。
七年前,杭州西溪栽下的上百种花草,如今已开遍全村,为每个季节来到村里的游人献上了不同的花海;
当初,小心翼翼救护的千年古樟,如今也已发了新芽,自然农法养护的土地也已蔓延成一片绿色的地毯,诉说着江西钓源古村的振兴故事;
雅安野玫瑰村种植的27种知名花卉和那些看似随意的野花组合,经过时间的自然选择,也形成了最适合当地土壤的植物群落;
香积岭村种植的超过30种的天然香料植物,早已形成了一片独特的芳香生态园。迷迭香、薰衣草、柠檬草、薄荷......这些香料植物不仅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更吸引着蜜蜂、蝴蝶和其他传粉昆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
最让人惊喜的,竟是村子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随着植物种类的丰富,动物的种群也在陆续回归。
当夕阳西下,看着归巢的鸟儿掠过郁郁葱葱的树梢,我们更加确信:最好的园林不是人工雕琢的盆景,而是自然生长的野趣。
03 Part
从“一村芳菲”到“村落集群”
场域因在地而独特
七年时间,七地花开,从杭州西溪到湖州香积岭村,从江西钓源到雅安野玫瑰村,十里芳菲的每个村落都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在地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独特生命体。
钓源古村依托北宋欧阳修文化,打造着"文脉传承地";野玫瑰村挖掘着雅安的自然特色,围绕"西蜀第一汤"这一核心进行最美玫瑰温泉山谷的打造;香积岭村则以"香"产业为核心,构建产业型生活文化社区。
每个村落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却又共享着十里芳菲纯粹的乡村基因。
这种有机的拓展也给十里芳菲的规模带来了惊人的增长:
芳扉合院数量从最初的68间增加到现在的650+间,芳邻、芳友、芳知、芳主会员总数突破40万,单店年度接待人数突破16万,村落7年的总接待人数突破100万,省外客人占比高达80%。
虽然,在外人眼里这只是一串数字,但芳菲村民们都知道,这是有了更多的人愿意用脚步丈量来为十里芳菲的生活方式投票。
在十里芳菲,每一处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每一处新场域都因在地而独特,也都因共享而共鸣。
我们想要做的是发现这种魅力,开发这种魅力,并透过这种魅力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
04 Part
从“一夜停留”到“沉浸难忘”
产品因打磨而深刻
"产品的最高境界,是让体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直是十里芳菲打磨产品时的追求。
2018年,杭州西溪十里芳菲刚开业时,80%的收入来自客房。七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已经降至不足40%。
看似简单的数字转变,背后却是一场“从销售房间到销售时间,从提供住宿到提供生活”的产品革命。
七年来,十里芳菲开发了超过200种不同的体验活动,从冬酒酿造、宋韵点茶、太极禅修、辟谷养生,到井冈柚罐、陶瓷烧制、香料制作、唐卡绘画等传统技艺体验。
每个季度村子里还会推出不同主题的活动和行程,春天有采茶制茶体验,夏天有荷花赏析,秋天有收获庆典,冬天有酿酒工坊。
时间在这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品尝、可感受的存在。
也正是这些与当地文化、季节变化的深度融合,村子里才能够年举办活动场次超过1000场,参与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
从节气生活之旅,到非遗手作体验,再到自然教育课堂,十里芳菲一直追求的都是把日子过成诗。
我们希望的状态是客人来到村子里不仅来度假的,更是来感受时间的韵律。
当他离开村子的时候,我们希望他能带走的不是纪念品,而是新的技能、新的朋友、新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十里芳菲打磨产品最大的成功。
05 Part
从“岗位执行”到“生活主理”
村民因成长而发光
在十里芳菲,员工的成长故事同样动人。
有人从一名周家村原住民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村长;有人从原本主攻市场的销售成为了4A景区整体运营负责人;
有人从学接待的年轻人成了村里的最强学习委员;有人从学画画的年轻人成了村里的首席摄影师……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长的土壤。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能在同一个地方待七年?我的答案是:因为这里让我不断成长,而且允许我成为自己。同时,我也相信,很多村民的回答也都是这样。
在十里芳菲,村民都不只是执行者,更是“内容的共创者”。
比如,原本只是想培养一下村民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们却办成了全国最好的演讲训练营;
原本只是追剧时一时兴起的想法,却办成了备受好评的“芳菲打更人”夏令营;
原本只是对观察自然感兴趣,却自发设计出了“花信风自然课堂”。
曾经有一位客人说想学“用荷叶做茶”,我们就真的请来茶艺师,开发出了“荷香茶语”体验课。
七年里,我们最骄傲的就是从一个“团队”变成一个“社区”。
我们不是在做服务,而是在经营一种生活;不是在重复劳动,而是在创造价值;不是在做员工,而是在做‘村民’。
所以,我们常常关心的会是:村民(客人)之间是否产生了连接?这里的植物是否长得更好?下一个季节,我们能创造什么新的记忆?
只是因为,我们卖的不是房间,而是一段有温度的时光。
06 Part
从“过夜游客”到“亲友回村”
客人因归属而回来
在十里芳菲,我们常常谈起一个词——“回村”。这不是营销话术,而是一种真实发生的关系蜕变:
很多人最初只是偶然到访的“游客”,离开时却已成为心系于此的“新村民”。
七年时光,我们有幸见证了太多这样的美好转变。
有人会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来村子里小住,像回家一样;有人在这里求婚、过生日、办婚礼;
甚至有人从客人变成了朋友,又从朋友变成了“荣誉村民”——带来他们的手艺、故事、甚至事业。
客人们在这里不再是漂泊的旅人,而是成为了自然与生活的归属者。
他们每年定期回到村落,参与季节性的活动,甚至有些客人成为了项目的志愿者,帮助张罗婚礼和其他活动。
七年来,我们见证了超过300场浪漫的婚礼——新娘手捧带着露水的本地鲜花,穿过由村民与朋友共同装饰的草木长廊;
我们为600多个家庭举办了宝宝宴和生日庆典,孩子的笑脸和长者的慈祥,都融入了村落的记忆;更有多对客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最终选择在这里许下一生的承诺。
十里芳菲不再是一个背景板,而是他们人生剧本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十里芳菲也不再只是一个度假目的地,而是很多人生命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所以,我们认识到真正优秀的品牌,从不试图“留住”客人,而是成为客人愿意“一再回去”的地方。
07 Part
从“独自运营”到“开放生态”
社区因共创而生生不息
“独行快,众行远,而与有趣的人一起走,才会走得更远也更快乐。”
七年时间,我们从最初单纯提供住宿服务的“度假目的地”,逐渐生长为一个吸引多元人群、激发共创内容的开放式生活平台,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子归来,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创作者。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30+位国际名校
留学生代表来十里芳菲交流
在钓源古村,十里芳菲与台湾汉声团队合作,深度挖掘吉安市的在地文化、传统非遗手作和民俗风情;
十里芳菲还吸引了旧雨新知、江西省民宿协会、韩国GT Partners以及40+生态合作伙伴在村子里共创生活,探索民宿和村落集群的全新可能;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赵永钦博士带来彩色糯稻品种;泰国先皇理工学院kasem教授在村里指导“生态种植”;花信风主理人喜乐多老师带来了自然课堂……
这些共创不仅让村落的每一天都充满惊喜,也为村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眼看着本地农产品、工艺品销售额都逐年递增,为当地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甚至带动了十里芳菲村落周边的发展,村民们发自内心的高兴。
十里芳菲的社区共创,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对话。
“蝴蝶返乡计划”就是十里芳菲对乡村空心化问题的思考,是十里芳菲在保护村落开发过程中探索乡村建设模式的实践。
为了让乡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我们愿意为村落周边的在地群体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有尊严的收入,让大家留在家乡就能实现理想的生活。
甚至,围绕着这些与十里芳菲共同生活的伙伴们,我们还特意画出了“鸡蛋模型”。
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你是手艺人,这里有你的工作室;
村子里的大衣柜:木头马尾
如果你是学者,这里有你的研究场域;如果你只是渴望回归自然,这里有你的精神家园。
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让蛋黄(新老村民)、蛋白(短租客)、蛋壳(游客)实现有机联动,村落才能真正“活”起来。
08 Part
从“活动策划”到“节庆IP”
文化因沉淀而欢腾
在十里芳菲,时间不是线性流逝的机械刻度,而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节律。
经过七年的积累,当年的一些小型聚会现在也已经成为了忠实粉丝向往的具节庆IP,成为了各位新老村民们每年最期待的仪式。
春日“花神节”成了都市丽人赏春踏青的最佳选择;夏季“吃瓜节”成为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自然课堂;
秋季“丰收节”延伸成为期三个月的饮食文化体验;“大过生肖年”从最初的小型聚会,发展成为吸引数千人参与的年度盛事。
这些节庆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共同构成了十里芳菲春夏秋冬的生活,是十里芳菲尊重自然节律,珍惜当下时刻,创造有仪式感生活的见证。
凭借着这些独特的时间观和生活观塑造的生活理念,十里芳菲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个到访的人。
如今,这些节庆ip已经超越了商业活动的范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桥梁,共同构成了十里芳菲独特的时间美学。
"在十里芳菲过节日,过的不是热闹,而是文化的厚度和时间的温度。"
一位十里芳菲的老朋友这样感慨道。
09 Part
从“行业新星”到“美学标杆”
品牌因真实而共鸣
七年来,央视、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旅游报、中国新闻网、搜狐、新浪财经等主流媒体对十里芳菲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了多次报道;湖畔、混沌、中欧、CAS等知名商学院将十里芳菲作为“成长基地”,定期组织学员到此开展活动;《ELLE》杂志等时尚媒体则从生活美学角度,将十里芳菲誉为 “隐于西溪深处的人间仙境” ,称其“还原了人们寻寻觅觅的世外桃源”。
央视《花开中国》在十里芳菲钓源古村拍摄
多年时间,十里芳菲完成了从行业新星到美学标杆的品牌蜕变,这种蜕变不是靠营销推广,而是靠持续的价值创造和理念实践得到的最真实的回响。
2024年,十里芳菲旗下运营的景区和村落也相继获得了2024江西省“风景独好”旅游名景区、2024年度四川省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年底十里芳菲更是与“阿那亚”、“亚朵”等知名品牌被同台授予 “中国旅游业先锋力量TOP 10” 殊荣。
十里芳菲创始人张蓓认为:
“村落之美源于人和居地的关系,人基于特定的环境生产和创造,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风貌和生活方式。所以,每一个村落几乎都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建造出来的。”
十里芳菲创始人张蓓
十里芳菲的品牌,十里芳菲的每一个奖项、每一篇报道、每一次认可,都是这种沉淀的自然结果,这种品牌共鸣也将是我们十里芳菲未来发展最宝贵的资产。
结语:
时光不语,却给出了所有答案
十里芳菲不止是一个度假目的地,更是一个持续生长、不断焕新的生命共同体。七年间,世间最美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完美,而是万物生长、人情温暖的动态过程,这是十里芳菲对"时光美学"最好的验证。
十里芳菲创始人张蓓早已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做项目是要和时间做朋友的,它最美的那一天一定不是它宣布开业的那一天,而是从那天开始慢慢生长,有了人活动留下来的痕迹,才渐渐地有了生活的氛围和气息。"
同时,也感谢所有村民(客人、员工、合作伙伴)的一路相伴,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创造,才让这片土地芳菲十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