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万粉网红自曝“家丑”,她彻底不装了

发布时间:2025-09-11 16:56  浏览量:2

最近看到中国新闻网发布的一则视频,深受震撼。

博主身穿少数民族风服装,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摆出各式凌厉的造型。

她一袭黑色宽肩披风,头戴同色圆形礼帽,长流苏耳环飘逸灵动,在清风拂来时微微摆动。

干净清澈的面容,一双无畏的眼神格外引人注目。

虽然只是一组写真,但经过博主的演绎——

女性的坚韧和刚毅,被镜头定格成诗,写在自然无垠的旷野里,更写进网友捕捉美好的心底。

“非常有态度,非常有创新。又一次文化输出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穿上这衣服一下就高定了!”

……

镜头里,博主演绎得高端大气;镜头外,大家感受得情深意切。

眼尖的网友一下就认出了博主:“哇,蠕蠕上官媒啦”“李蠕蠕在这个赛道还是一骑绝尘”……

是的,这位博主,就是拥有2500万粉丝的@李蠕蠕。

年初,当《哪吒2》的热度席卷全网,多数博主还在跟风模仿哪吒的烟熏妆时,李蠕蠕已经用一支“一人分饰七角”的视频炸穿了微博热搜。

镜头里,她是敖丙的清冷出尘,是敖闰的狠戾美艳,是申公豹的阴鸷诡谲,是哪吒的桀骜不驯,连石矶娘娘眼角的细纹都复刻得入木三分。

电影官方忍不住在评论区调侃:“蠕蠕姐姐,你这变身术是在哪偷师的?”

翻开她的主页,从《再见爱人4》里一人包揽六对嘉宾的“神模仿”,到“销冠卖橘子”里用“8.8元福橘”“10元装橘袋”盘活滞销水果,单条视频狂揽680万点赞,再到“环球小姐呐喊”时,那句饱含底气的“中国”喊得扁桃体都露出来,连环球小姐中国区主席都向她抛来橄榄枝。

网友说李蠕蠕“没有创作瓶颈”,她似乎是天生吃互联网这碗饭的。直到纪录片《生活闪亮时——蠕蠕想第一》的镜头对准她的生活,人们才惊觉:

镜头前鲜活明艳的李蠕蠕,背后的故事却令人唏嘘。

她的全能,是原生家庭催生的果

李蠕蠕的模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带着一股死磕到底的狠劲。

为了演活《狂飙》里的李有田,她反复拉片十几遍,对着镜子练“莽村车神”的嚣张步态,连走路时肩膀倾斜的角度都精确到厘米级;

为了呈现佤族新娘的甩头舞,她对着教程练到脖子扭伤,只为视频里那两秒的惊艳镜头;

为了做好销冠系列,她啃完十几本销售管理书籍,蹲在菜市场观察小贩的话术,把心理学藏进卖橘子、卖鸡蛋的细节里。

有人说她“天赋异禀”,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全能是怎样被逼出来的。

童年时,有一次李蠕蠕捧着省市级英语听力比赛的三等奖奖状跑回家,她以为能换来一句夸奖,母亲却只瞥了一眼,冷冷地问:“为什么不是一等奖?”

那句话像一根针,戳破了她本来的欢喜,也刺破了她原来的自信。

她躲在房间里撕了奖状。

从那时起,“拿第一”成了她的执念。

大学时,她逢主持人比赛必报名,却总在决赛环节失利;毕业后进了电视台做主持人,年度评选年年都是最后一名;2015年上综艺,她想抓住机会证明自己,却被骂“想红想疯了的花瓶”,最后还被同事举报丢了工作。

那些年,她像一只撞墙的鸟,一次次朝着被认可的方向飞,却总在落地时满身是伤。

直到2019年,工作间隙拍的一条短视频意外爆红——她捏着嗓子模仿TVB腔调说:“呐!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啊。”

视频里的她带着点夸张的喜感,可评论区里全是“戳中我了”“好像我妈安慰我的样子”。

这条没抱希望的视频,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她趁热打铁更新TVB系列,从婆媳吵架到职场摸鱼,把港剧里的经典桥段演了个遍,播放量一路冲到13.5亿。

可她心里的那根弦没松过:她怕视频没人看,怕粉丝掉关注,怕自己“又搞砸了”。

于是她一个人扛下所有工作,写脚本、化妆、打光、剪辑,常常熬到凌晨三四点。

她在采访里坦言:“哪有什么不瓶颈,只是不敢停而已。小时候没拿到的一等奖,总想用别的方式补回来。”

她的爆款从来不是偶然,是用无数个焦虑的夜晚换来的,是把“证明自己”四个字刻进DNA里的自我拉扯。

中国式家庭的爱,永远裹着“为你好”的外衣

在纪录片里,李蠕蠕的家庭像极了千万个中国式家庭的缩影。

父亲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退休前在大学做管理工作,习惯用数据衡量一切。

李蠕蠕每发一条视频,他都会第一时间点赞,然后掏出小本子记录10分钟赞数、转发量、评论关键词,像分析工作报表一样认真。

可当女儿说“最近有点累”时,他却摆摆手:“年轻人多拼拼是好事,你的作品要维持正能量,还要有质量。”

有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李蠕蠕发布新视频后,坐在沙发上刷新页面,手指因为紧张不停滑动屏幕。

一旁的父亲正和记者聊起自己的理想主义,兴之所至还朗诵起李白的《将进酒》。父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语调激昂,女儿却眉头紧皱。

父女俩坐在同一张沙发上,却像隔着两个世界——

父亲沉浸在自己的豪情壮志里,女儿却在为数据、点赞焦虑得喘不过气。

母亲则是另一种伤害。

她总在外人面前说“我从不打骂女儿,给她充分自由”,可在记者的追问下,她才轻描淡写地承认:

“小时候她不听话,讲不过就打呗,哪家孩子不挨打?”

当李蠕蠕提起“英语比赛奖状”的事,母亲立刻变了脸色:

“都多少年了还提?我早忘了。再说,我那不是为她好吗?怕她骄傲。”

李蠕蠕没再说话,只是低头扒拉着碗里的饭。镜头拉近,能看到她眼眶泛红。

她不是没试过沟通,有一次她跟母亲说:“小时候你打我,我其实很怕。”

母亲却反驳:“我打你是让你长记性,现在你不是挺优秀吗?还不是我的功劳。”

在这个家里,爱永远裹着“为你好”的外衣。

父亲关心她的视频数据,却不关心她的真实感受;母亲记得她的不优秀,却不记得她的努力;他们把拿第一当成对她的期待,却从没问过她“想不想要”。

这种打压式教育像一张网,困住了李蠕蠕几十年。

做短视频后,她没休息过一天,哪怕生病发烧,也强撑着剪完视频再去医院。

朋友劝她找个团队帮忙,她却摇头:“别人做我不放心,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她的不放心,本质上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轻松对待”。

最让人心疼的是,即便被这样对待,她还是说:“我知道爸妈是爱我的,只是他们不会表达。”

看过一句话: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否定停止爱父母,只会停止爱自己。”

那种深入骨髓的自我否定,比任何批评都伤人。当事人可能浑然不觉,却要用漫长的一生去治愈少时的缺憾。

和解不是遗忘,是终于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

很多人看完李蠕蠕的原生家庭后,直呼窒息。

评论区有人表示共情:“我也是这样,总怕爸妈失望。”

有人说:“蠕蠕,你已经很好了。”

还有人分享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

一些网友在李蠕蠕父母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也有人声讨李蠕蠕的父母,特别是她母亲。

但其实,所谓的“追责”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和自己的局限。

或许,和解不是遗忘,是终于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

而正如李蠕蠕所说,她开始试着“跟焦虑同行”。

她的改变不是突然的,是无数个深夜的自我拉扯后,终于想通:

“人应该学会拥有暂停的勇气。”

“我们要做完整的自己,而不是完美的自己。”

李蠕蠕制作了一系列怀旧主题的视频。

其中有一期是关于小时候的幻想和长大后的现实对比,狠狠戳中许多网友。

镜头里——

小时候,我们会幻想自己长大后是大波浪、白衬衫、包臀裙、恨天高的精致都市丽人,每天行走在高级会所,开豪车,赚大钱;

实际上,长大后的我们却更喜欢穿着可爱的睡衣,在柴米油盐中抠抠搜搜过日子,把一分钱当成两分钱来花。

小时候,我们会觉得将来的自己,一定凌驾于众人之上,杀伐果断,大权在握;

实际上,后来的我们更喜欢窝在家里,吃外卖,摆大字,享受雨天追剧的爽感。

小时候总迷恋成功叙事,将精致生活视为人生目标,可在这烟火人间,首先需要修习的课题是接纳真实的自己。

华丽也好,朴素也好,成熟也好,幼稚也好——松弛、自洽就好。

李蠕蠕的作品,从来不缺真情流露的个人表达。

现在的她,或许依然会焦虑数据,但不再把父母的肯定当作唯一标准;

依然会认真对待每一条视频,但不再因为一条差评否定自己;

她还是会模仿各种角色,但更多了几分为自己而演的松弛感。

就像一位网友说:

“你模仿的那么多角色里,其实我只记住了你。”

是啊,无论模仿谁、无论如何创作和表达,铅华洗净,那代表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李蠕蠕。

就算不优秀、不闪亮,也依然无可替代的自己。

写在最后

有一期视频里,李蠕蠕将自己出道6年来的视频做了一个集锦。

从走红全网的模仿TVB“做人嘛,最重要就是开心啊”,到后来参加《声临其境》拿到一期冠军,再到后来的销冠系列、模仿出圈。

镜头之下,李蠕蠕的表现越来越好,服道化越来越逼真,进步和成长的速度肉眼可见。

画面一闪,李蠕蠕动情地说:“其实,我也有遇到瓶颈的时候,但是每次遇到了,我都会告诉自己,想想最开始那句话。”

是啊。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这份开心,是接纳过去的种种。不管是错过的遗憾,还是求而不得的失落。从前发生了什么,悉数谅解。

这份开心,更是直面未来的勇气。在经历风浪,走过荆棘,穿越风霜之后,依然心怀热爱,赤诚纯粹。

作家麦家在《人生海海》里说:“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从来阴晴圆缺都占全,才算完满。

而遍历无常,看透沧桑之后,对自我的真实感触全然接纳,才是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

愿你我都能坦然面对生活给予的酸甜苦辣,笑着对过去释然,开心拥抱正在发生的一切。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