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时代海洋文学力作,共话文学攀登与时代书写——赵德发长篇小说《大海风》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11 19:02  浏览量:1

2025年9月9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作家出版社、山东省作家协会等联合主办,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承办的赵德发长篇小说《大海风》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一级巡视员程守田,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赵艺丁,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日照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青出席会议。白烨、梁鸿鹰、李云雷、王光东、李掖平、张丽军、崔庆蕾、宋嵩、丛治辰、马兵、兴安等专家学者及《大海风》作者赵德发与会研讨。会议由何向阳主持。

吴义勤充分肯定了赵德发多年来扎根生活、潜心创作的文学态度,认为《大海风》是非常饱满有厚度的作品,具有细节丰盈的博物学书写,人物群像的立体塑造成功,是一部海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又是海洋文学跟乡土文学相结合的作品,既突破了传统乡土文学叙事方式,将改革史与海洋文明、博物学传统相结合,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山海变迁史的书写范式,在当代小说里面非常值得重视,是有很多探索创新的一部长篇小说。

白玉刚在致辞中指出,赵德发的《大海风》既是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海洋文化谱写的一曲壮阔史诗,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一部献礼性的作品,是山东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文艺硕果。《大海风》的成就源自于对齐鲁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演绎、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与深刻弘扬、对人民至上理念的不懈的坚守与生动的实践、对守正创新的执着追求与大胆探索。山东将加大推广力度,推动其进校园、入全民阅读,并诚邀各界助力文学鲁军攀登新高峰。

何向阳在主持时表示,《大海风》是赵德发酝酿已久的作品,他在日照居住三十多年,并在日照市第一养殖总场挂职大半年,深入港口、渔村,积累了大量素材,还阅读了众多海洋文学经典和专业书籍,对渔业史、航运史有深入研究,这些都反映在他的小说中。

与会专家围绕《大海风》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及时代精神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在发言中表示,赵德发的《大海风》是近年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中国从半封建走向半殖民地的历史进程,以及民众的觉醒与反抗。作品人物塑造极为成功。在写法上,作品从容不迫,将胶东地域风情与民俗文化描绘得细腻如油画。作者将倾向性隐藏于客观叙述中,毫无说教与编造痕迹,呈现出恢弘的历史感与真实性,是一部主题正大、内容厚重、故事耐看的文学攀登之作。

《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认为《大海风》是一部以小见大的史诗性力作。它以山东沿海为基点,通过邢氏家族三代人的兴衰,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阵痛。作者对海洋的书写堪称教科书级,将海洋从地理背景提升为深刻的生存哲学符号,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共生。主人公的成长轨迹,是近代国人寻求出路的缩影,他身上融合了海洋智慧与西方理性,最终成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者。小说以家族史串联大历史,将厚重感与烟火气融为一体,成功塑造了在时代浪潮中挣扎与坚守的海滨众生相,是当代文学中一部兼具地域特色与宏大主题的攀登之作。

《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在发言中表示,该作是表现海洋与农耕文明交织现代化的史诗性著作,通过将传统分海洋与陆地、现代分中国与西方,丰富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层次,是对现当代文学的超越。主人公邢昭衍作为民族企业家形象,代表了改革开放后对该阶层历史作用的新认识。作品作为抗战前史,填补了近代至抗战爆发的历史空白,丰富了抗战题材文学创作。写法上传承《红楼梦》式世情小说传统,百科全书式描写,将戏剧性与生活化结合,艺术表现开放成熟。

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光东在发言中指出,赵德发的《大海风》丰富了山东文学传统,以家国情怀与现实主义为基础,在人与海洋、传统与现代等宏大背景下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新元素。作品开拓了山东文学的生活世界,将乡土与海洋结合,把中国当代海洋小说推向新高度。小说塑造了邢昭光、蒡子等鲜活人物,深刻展现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感,坚守文化精神与民族情怀,是赵德发最佳作品,也是当代文学需重视的重要贡献。

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在发言中指出,《大海风》在叙事艺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成功整合当代长篇小说叙事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实业、教育及文化传播的多维融合,鲜活呈现东西方文化的深度碰撞与有机缝合,如德国卫礼贤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回传西方,邢昭衍融合儒学精神与西方实业理念推动航运工业转型。作品以个人奋斗、家族命运与民族历史构建叙事桥梁,使历史重负因个体生命支撑而具温度与力量。叙事视角灵活转换,结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既展现中国现代化转型,更暗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海洋、轮船等意象成为文明互鉴的载体,为相关文学创作提供全新范式。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作为赵德发同乡与早期读者,感念作者的文学成就。从《通腿儿》到《农民三部曲》,再到《经山海》《大海风》,赵德发完成从乡土到海洋文学的跨越。《大海风》是其海洋文学奠基之作,成功塑造邢昭衍这一中国民营航运实业家新形象,该作通过主人公从书生到实业家、抗日英雄的转变,以祖先、卫礼贤、张謇为精神引领,并精细构建黄渤海文学地理空间,提供新经验、新形象与新空间,是应入当代文学史的转型之作,期待其新海洋三部曲。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本书将个人史与国家史交织,以渔民邢昭衍逐梦船队的故事,折射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堪称文学寓言。小说贯彻“两个结合”,彰显齐鲁仁义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深刻书写人与海的复杂关系,塑造鲜活的讨海人群像,贡献于海洋文学。通过邢家三代人展现人物多面性与民族性格多样性,女性形象可信且具时代特色。以抗倭祖墓为象征,传递不屈抗争的民族精神。海味十足,海洋事物、习俗描写生动。结尾开放,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续写空间,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表示,《大海风》以小见大,通过地方志式书写,将大历史凝聚于地方小人物、小世界,实现地方性与历史总体性的有机互动。家族叙事中,三代人象征近代中国探索之路:父辈代表传统农耕文明,邢昭衍从实业救国到投身革命,映射民族求索,第三代则坚定革命道路。作品开创海洋与土地交融的新叙事美学,以海陆共生空间与文化,超越传统乡土文学,兼具历史纵深与地方细节,是一部交织个人创业、民族航运与时代大历史的史诗力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认为《大海风》为“新东方文学”提供了典范。作品通过三组关系展现独特精神:一是“大与小”,将山东地方叙事与家国宏大历史紧密结合,细节扎实,凸显坚韧的民间力量与写作气质;二是“新与旧”,既写出农耕文明的陈旧,更展现齐文化海洋文明的开放与开拓精神;三是“善与恶”,坚守儒家文化的同时,深刻揭示人性与社会之恶。发言肯定其价值,也建议作品可更精炼、节奏更明快。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认为《大海风》是巴尔扎克意义上的近代山东社会百科全书。其一,以海军细节书写屈辱史,如大沽口事件、德舰击沉日舰等,呼应当下海军发展,令人心潮澎湃。其二,可视作鲁商历史缩影,类似《大染坊》,展现民族资本在日寇铁蹄下覆灭。其三,呈现胶东民间文化,如扣鸟、海人传说等,并保留清末金融、铁路等珍贵历史细节。人物姓氏亦具地域特色,与巴尔扎克手法相似,其历史价值远超史书。

山东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马兵认为赵德发以农耕视角观照海洋,通过邢昭衍买船及航运史,展现土地经济向海洋经济的转换。小说中的海,既是地理黄海,亦是改造民族的文化支点,构建了人海间既亲密又紧张的辩证关系。而“风”则象征时代浪潮与文明碰撞,捕捉东西方文明交织下的剧烈变动。作品借人海关系,深刻呈现了中国实业振兴之路与海洋主体的生成,是海洋中国想象与时代变革的结晶。

评论家、作家、《大海风》责任编辑兴安表示,本书的多次研讨和分享活动,深化了对《大海风》创新性、史诗性等价值的认识,其内涵丰富,可持续解读。

研讨会最后,《大海风》作者赵德发表示已从事文学创作45年,从“农民三部曲”到传统文化题材,近年深耕海洋文学,回顾了《大海风》的创作历程,并对主办单位、出版机构及与会专家为其作品所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大海风》是其调动三十年积累,力求达到思想与艺术新高度的圆梦之作,虽已年届七十,创作热情不减,将继续深耕海洋题材,将对指出的不足认真修改完善。

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尹永海,山东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邱兆辉,日照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韩通等。

《大海风》是著名作家赵德发最新长篇力作,先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并于《中国作家》2024年第11期首发,2025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一经出版便引发热烈反响,相继被《长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权威文学选刊转载,被权威媒体誉为“海洋版的《子夜》”,并入选中国作协“扬帆计划”和2025中国海洋文学年度榜等榜单。

作家出版社推荐

《大海风》

赵德发 著

作家出版社

王尧:每个时代都有难题,知识分子既清醒也困惑

星辰的隐喻——论北乔《大地上的星辰》中的乡土记忆与精神返乡

新书推荐 | 《大望路还有梦想》:都市丽人生存手册,职场爱情喜剧和人物百态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