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暂坐》读后

发布时间:2025-09-16 19:58  浏览量:1

浮生暂坐,且品人生

——贾平凹《暂坐》读后

暑夏时节,酷热难耐,宅家吹空调的时光,我捧起贾平凹先生的《暂坐》,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经过15日的坚持,这部小说被我看完,掩卷深思,感慨万千,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一、细节洪流中的时代画卷

贾平凹在《暂坐》中展现了其标志性的“细节的洪流”式的写作风格。小说通过姐妹间的宴饮交游、日常生活的细碎琐事、西京城大街小巷的众生相,彼此参差、相互裹挟地呈现出来。这些丰富饱满的细节,给人一种强烈的“中年感”,不仅指小说中呈现的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格调,如饮茶、盘串、古玩、放生积德、讲究风水等,更彰显了一种精神困境——那种人奋斗到一定阶段后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的人生困顿。

海若曾感慨道:“要活个体面点儿,自在点儿,就这么难”,抱怨“太多的精神追求和太多的生活辎重实在难以调和”。这句话道出了当下多少都市人的心声。在这个被“内卷”裹挟的时代,我们何尝不像海若和她的姐妹们,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焦虑迷茫。


二、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求索

《暂坐》是贾平凹真正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一部力作,描写了海若和她的十一个姐妹。这些都市丽人卓然于世、特立独行,她们经济独立、事业有成,却依然面临各种生活困境和精神困惑。

鲁迅早在1923年的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便指出,“娜拉”出走后“堕落或回来”的结局不得不让人进一步追问,除了思想意识的觉醒外,女性首要争取的即是“经济权”的平等。然而经济权的获得,仍不意味着独立和自由的完全到来。《暂坐》中的女性们虽然经济独立,但依然难以摆脱社会的权力结构网罗。

正如波伏娃所言:“奴隶尽管只有劳动的权利,但凭借它,却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体者。”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西京十玉”的命运——她们看似自主,实则仍被市场理性法则这个传统上最具父权特色的思想法则所控制。

三、雾霾笼罩下的象征隐喻

《暂坐》中,“雾霾”成为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据不完全统计,整部小说涉及“雾霾”的书写近20次,这一意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背景层面。

小说开篇便写道:“2016年,一个叫伊娃的俄罗斯女子,总感觉着她又一次到了西京,好像已经初春,雾霾却还是笼罩了整个城市。”结尾处,“在抽搐中,伊娃醒来,屋子里空空荡荡,窗外有烟囱在冒烟,烟升到空中成了云。正飞过一架飞机。”

雾霾不仅象征着环境污染,更隐喻着人物内心的迷茫和困惑。伊娃这个外来者的视角,让我们透过雾霾看清了现代都市人生的虚幻与无常。这种写法令人想起《红楼梦》中“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意境,让人不禁感叹“人生恍如梦,暂坐且喝茶”。

四、古典叙事传统的现代传承

《暂坐》继承了古典小说叙事传统,尤其是《红楼梦》的影响显而易见。海若的女子团体以“西京十块玉”自比,再加上后期加入的“两块新玉”伊娃和辛起,很有“金陵十二钗”的感觉;小说中以不同的茶暗喻不同女性角色的性格,也很有《红楼梦》的影子。

最重要的是,《暂坐》同样讲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故事,故事结尾处暂坐茶庄的爆炸和“西京十玉”的离散颇有“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荒凉和苍茫感,呈现出受历史循环意识影响的中国文学独特的故事结构。 贾平凹运用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法,通过口语化的对话语体书写都市日常生活,这种手法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技巧,继承了明清世情小说传统。

五、浮生暂坐的人生感悟 《暂坐》这个书名本身就富含哲理意味。“暂坐”茶庄为现代都市人建立了一块心灵的憩息之地,在这里,众姐妹可以忘却民族与种族的差异,忘却家庭生活的劳累与不幸婚恋带来的心灵伤痕。 然而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暂坐”?我们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唯有珍惜当下,感悟生活真谛。这令人想起苏轼《临江仙》中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小说的结局,以暂坐茶庄的爆炸收尾,以伊娃的梦境结束故事的讲述,让读者在回味故事的同时,猛然跌入生命思考的谷地。“暂坐”确是憩息的一席之地,但要完成生命情怀的再传递,唯有“暂坐”是远远不够的。结语:文学与人生的相互照亮 《暂坐》让我们看到,文学如何照亮人生,人生又如何丰富文学。贾平凹以其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现代都市生活的浮世绘,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如何在物质追求与精神寄托之间挣扎与徘徊。 恰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暂坐》正是这样一部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佳作。 在这个暑夏,感谢《暂坐》带给我的思考与启迪。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偶尔也“暂坐”片刻,品一盏清茶,读一本好书,思考一下人生真谛——或许这就是贾平凹通过《暂坐》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如暂坐,且品清茶。